上官雪梅
[摘 要]讀寫聯動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操作形式,教師要正視讀寫聯動創新設計,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靈性。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展開研究,以讀助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順利啟動學生的讀寫聯動思維,優化讀寫聯動回饋,提升讀寫聯動品質。在以讀助寫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中尋找寫的切入點,整合寫的素材;在以寫促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寫中搜集讀的回饋,啟迪寫的思維;在讀寫結合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讀寫結合,拓寬讀寫結合的視野。讀寫聯動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教學理念,教師要科學運用這一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更多讀寫訓練的契機。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聯動;教學策略
讀寫聯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常態打開方式,在具體設計時教師要有觀照意識,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如以讀助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激活讀寫課堂,讓學生科學地讀、合理地寫,讓語文課堂呈現良性循環。小學生的讀寫聯動思維還不夠成熟,教師要作出全面引導和調度,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積極參與到讀寫學習環節中,這樣才能形成綜合性學習的動力。
一、以讀助寫,啟動讀寫聯動思維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是寫的前提,唯有強化讀,才能更好地寫。
1.讀中尋找寫的切點
閱讀文本大多來自語文教材,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教師應自然地融入寫作任務,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展開寫作實踐,順利啟動讀寫聯動思維。讀寫聯動關涉讀與寫兩個方面,而讀是基礎和前提,只有讓學生進入文本核心展開多重閱讀,才能給寫作提供更多源動力。教師應適時給出指導,引導學生順利找到寫的切點,促進讀寫聯動形成。
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大多只注重情節和人物,不會自然產生寫作沖動,需要教師作出有針對性的引導,幫助學生順利進入讀寫結合的思維情境中。如教學第九冊語文《桂花雨》,教師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性解讀,給學生投放一組詞語,讓學生選擇鄉思主題寫一段話,表達特定的情懷。這樣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自然就關注文本主旨的表達。在深入閱讀文本時,教師不時給學生投放一些思考題,讓學生在思考中建立寫作操作點。在課堂展示環節,學生都順利完成讀寫片段訓練。有學生這樣寫道:這條小河有一座橋,雖然只是幾根木頭搭建的,卻凝聚無限的童年回憶。每當心驚膽戰地走過這座橋時,我們都感覺有無限的快感。如今,這座橋早已不在,但它永遠沉淀到了記憶里……
2.讀中整合寫的素材
閱讀文本時要為寫作儲備素材,這是最為基本的讀寫聯動操作。在具體引導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素材整合線索,讓學生在多重閱讀操作中找到更多寫作靈感。教師投放懸疑問題、設計寫作任務,讓學生在仿讀中仿寫,對文本人物、情節、環境等內容進行整合處理,形成更多寫作素材,進而順利啟動學生的寫作思維。
學生閱讀文本時有自己的興趣取向,教師有針對性地布設讀寫任務,可以讓學生的閱讀有明確的目標。如教學《珍珠鳥》時,教師找出文本中最為經典的描寫片段,向學生提出鑒賞要求:這段描寫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有什么表達效果?如果讓你選擇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展開描寫,你會運用到哪些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閱讀文本,對文本內容展開深入研究,經過一番討論和思考逐漸找到寫作素材。在學生寫作過程中,教師應給予更多指導,讓學生產生寫作的靈感,快速建立寫作的起點。
二、以寫促讀,優化讀寫聯動回饋
學生有了寫的經歷,自然能夠生發更多讀的動力。以寫促讀,教師要在方法設計方面做出創新探索。
1.寫中搜集讀的回饋
讀寫聯動是互動關系,讀是寫的輸入,寫是讀的輸出,以寫促讀是典型的回饋性支持。在教學引導時,教師要有深入研究的意識。在讀寫聯動中,進行回饋性引導設計,無疑對教師是一種考驗和挑戰。在教學調度時,教師要讓學生結合寫的感受回讀文本,或者是拓寬閱讀范疇,為更好地寫作提供助力支持。
例如,在教學《將相和》這篇課文時,教師為學生設計課本劇創編任務,讓學生任選一個故事創編課本劇。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先讓學生在小組內展示其腳本,讓小組成員集體推選出最佳設計準備參與班級競賽活動,之后在組長帶領下重新閱讀文本,對腳本進行潤色修改。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組織學生篩選創編腳本,為學生提供以寫促讀的機會,學生需要重新閱讀文本,才能對腳本進行修改,這對歷練學生的學科能力有重要幫助。
2.寫中生發讀的啟迪
學生寫作時會遇到一些現實問題,這是重要的教學生成資源,教師要科學分析、合理運用,形成嶄新的教學切入點。讀寫關系密切,相互作用力是等同的,學生有了寫的經歷,自然會形成更多讀的啟迪。
例如,在教學《冀中的地道戰》時,教師提前為學生布設觀看電影《地道戰》的任務。在課堂展示環節,學生都能夠描述電影中的精彩情節,尤其對地道的豐富功能非常感興趣。教師順勢利用多媒體展示地道的構造圖示,給學生提供重新閱讀的機會。利用讀后感促進文本閱讀,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教師要有創新實踐的意識,以成功啟動學生的讀寫思維。
三、讀寫結合,提升讀寫操作品質
讀寫結合是最樸素的學習思想。讀寫關系密切,讀是輸入,寫是輸出,讀寫是最為完整的認知內化程序,而且呈現辯證關系。
1.篩選讀寫結合點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合理篩選讀寫結合點,引導學生自然進入讀寫環節。可以利用多種輔學手段展開閱讀引導,如讓學生看圖寫文、根據閱讀創編課本劇、在閱讀討論爭辯中寫讀后感等。教師要有整合優化意識,對諸多讀寫結合點進行對比遴選,以成功調動學生的讀寫關聯思維。
讀寫結合是一種觀念,具體滲透需要學生參與,教師為學生做出巧妙的設計和引導,自然能夠獲得讀寫操作教學的啟動力。例如,《松鼠》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文本,學生對松鼠有了解的渴望,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閱讀取向展開讀寫引導:“要介紹一種動物,需要考慮其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只有抓住其獨特的個性,才能介紹得更完整,進而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接觸小動物的機會,選擇一個你最為喜歡的動物來寫,可以借助課文的寫法。”學生聽說要介紹最喜歡的動物,學習熱情高漲,紛紛展開討論,講述小動物的突出特點。教師讓學生對文本說明順序、說明方法進行分析梳理,要求學生借助這些寫法展開操作,學生便順利進入讀寫結合環節。
2.拓寬讀寫結合面
讀寫結合機會很多,教師要有延伸設計意識,以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讀寫訓練形式不拘一格,在具體選擇時,教師要展開創新引導,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唯有提升讀寫融合頻度,才能形成讀寫認知基礎。
讀寫結合有多種途徑和方式,教師要做好整合和規劃,以提升讀寫結合的品質。例如,教學《四季之美》時,教師讓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找出文本中描寫景物的語句,分析其突出特點,然后給學生布設仿寫任務:自然景色豐富多彩,任選一個點展開個性描寫,要抓住景色特點寫出亮點。學生快速行動起來,個性描寫佳作不斷涌現,教師鼓勵學生互動互評,讀寫達成完美結合。
讀寫聯動是從讀寫兩個角度展開的設計和探索,“聯動”體現的是相互作用,讀對寫形成促進,寫對讀帶來回饋,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教師要正視二者關系,科學處理讀寫聯動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讀寫聯動的學習情境,以提升讀寫聯動的效率。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操作手段,教師要開展創意探索,篩選讀寫結合點,拓寬讀寫結合面,形成嶄新的教學啟動力。
參考文獻:
[1]吳雪玲.讀寫聯動: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語文天地,2017,(09).
[2]周立云.抓取文本核心價值 促進課堂讀寫聯動[J].名師在線,2018,(05).
[3]林霞.小學語文主題式讀寫聯動教學模式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9,(03).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