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煥濤
摘要:本文的宗旨將放在初唐文化背景下,來進一步分析魏晉草書意識覺醒到初唐書家傳承及審美意識深入考察,書家以唐太宗為例,探究其崇尚王羲之書法技法及審美藝術的接受,魏晉南北朝書法(尤其是草書)理論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又對魏晉草書典范化與初唐書風的藝術追求做出了簡要探究。
關鍵詞:初唐;魏晉草書;審美;接受
魏晉草書是中國書法史上極盛的時期。在思想文化方面,此時期思想解放,文化活躍,實用性目的減弱,人的覺醒進而推動藝術的自覺,這時期文化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魏晉時期是草書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五種書體發展至魏晉時期己經全部成形,以二王為新體草書的代表,將晉朝以前的草書作了規整和梳理,確立了草書的文化完型,提高了草書整體的品味,讓魏晉時代成為了草書發展史上的分水嶺,更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時期。王羲之草書深厚的筆法,精美的結構,飄逸的線條,自由的情感和諧完美地融合,開啟了后世“中和”的藝術審美。在唐代“尚法”的書學追求下,草書風格由秀麗中正轉為雄渾天然。他們在二王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和深化了二王筆法。唐太宗不遺余力的學習王羲之行草書,但其本人對王書的學習卻主要限于行書一體。
唐太宗崇尚王羲之,看重的書體是行草書。貞觀時期的書壇繼承南北書法之長,為唐代書法興盛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那么之后書家如孫過庭自己所說:“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秒;一點之內,殊蛆挫于毫芒。”《書譜》起筆多露鋒,露鋒取勢,入鋒又決定了之后的用筆起伏。從《書譜》墨跡看,其草法深受王羲之的影響,其風格具有王羲之書法飄逸、秀美、典雅、清麗的特點,體現的是羲之草書的貌合神離風骨。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蔽覀儚臅挤▽用婵础稌V》的草書才達到的極高藝術水準。
達其性情,形其哀樂。書法是表情達意的藝術,它通過美的呈現直接地透視出人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氣質、情感、思想等方面。魏晉玄學的興起發展,使得書法家開始重視“心”、“意”的傾向。張懷灌云:“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逼洹靶摹焙x是一個書家情感的體現,在藝術創作中能反映人內心的律動。揚雄云:“書,心畫也?!睎|晉衛夫人在《筆陣圖》中云:“意前筆后者勝?!蓖豸酥畡t云:“凡書貴在沉靜,令意在筆前?!蔽簳x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孫過庭在《書譜》中的“達其性情,形其哀樂”是說書法可以表達書者的性格與感情,還能顯露書者的心情、人格及風度,真正達到心手合一、心手雙暢的藝術境界。
草書典范,奉為圭臬。王羲之在草書史上的最大貢獻是系統整理并推出了今草的法則,且進一步創造出今草的范式。王羲之為后來草書發展樹立了典范,之后的草書再無超越他所劃定的審美范疇,即使王羲之成為中國書法的正統和楷模。但王獻之書風境遇則不同,初唐時期并無認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而對王獻之提出貶斥:獻之雖大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此可謂是對王獻之之書的最苛刻的評價了,唐太宗“揚羲抑獻”有失偏頗到中晚唐后,才有對“二王”地位之懸殊提出不同意見。即使是初唐之大書家歐、虞、褚、薛輩皆受其影響。
字如其人,志氣和平。此話來源于孫過庭在《書譜》,且云:“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睂O過庭對王羲之書法的評價,對書法的審美追求與標準,達到中國傳統文人的中庸的標準。也正如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所言:“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日如其人而已。”孫過庭和他的《書譜》成了中國書法草書史上的重要篇章。
線條流美,瀟散自然?!岸酢睍ㄗ鳛槲簳x風度的審美典范,對后世書法的影響是深遠的。這種影響不是簡單的“書體”的繼承,而是一種思想及這種思想主導下的文化傳承。在東晉書法的筆法中,傳達了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情感的自由流露。獻之在羲之新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創造出了更為流美的風格,所謂“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新風一出,成為學習的對象并風靡于東晉晚期及宋齊二代,以致于“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敝钡搅何涞?,書法風氣才有所改變。但從書史上來看,雖然梁武帝大力推崇鐘羲,但以王獻之為代表的更為妍美的書風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中和”審美,反對浮艷。王羲之書法的“中和”符合政治上最理想的審美,是貞觀時期政治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也應注意到,這是太宗在文藝的南朝化風氣中作出的選擇,仍然具有明顯的審美功能,而不僅僅是出于政治的考慮。唐太宗對王羲之的尊崇,是書法上的審美理想與政治理想的完美統一。也就是說,王羲之之所以被太宗確立為楷模,其原因并不是偶然的。從歷史上看,唐太宗對文學與書法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不過,作為帝王,其地位決定了他不可能單純從藝術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其一舉一動都可能有政治意涵在內。唐太宗提倡“中和”,是治國之大道,是禮樂教化之本,王氏書法初創新風,既脫離了之前書風的古質,也沒有后來南朝書風的過于妍媚,是融和文質最恰當的表現。
參考文獻
[1]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2]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3]陳方既.中國書法美學思想史[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
[4]邱才楨.書法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中國書法批評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9
[6]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
(河北美術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