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丹
【摘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名著閱讀越來越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而農村中學生閱讀名著的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本文探討培養農村初中生閱讀名著能力的策略,以此為教師提升學生的閱讀名著能力提供參考,讓學生名著閱讀的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農村初中學校;名著閱讀;教學價值;能力培養
名著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為了更好開展學生名著閱讀的活動,白云區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不僅僅通過公開課的方式讓名著閱讀走進語文課堂,還大力推出“以考促讀”的方式,從而促進學生通過閱讀名著懂得欣賞作品,領略作品內涵,提高個人核心素養。
一、農村初中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教學價值
(一)農村初中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重要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凡是那些除了課本以外什么也不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他認為,閱讀才是讓學生變得更加聰明的最好的途徑。因此,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開闊視野并讓他們獲取更多的思考方式已經迫在眉睫。這可改變農村初中生在求學過程中無學習目標的現象。名著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要全面促進農村學生的名著閱讀,培養他們的閱讀和思考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素養以及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名著閱讀素養對農村語文教師教學的重要性
語文特級教師張祖慶提到,“教師上好課,寫好文章依靠的是閱讀”。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做一個書生教師。迫于沉重的教學壓力,教師被教學成績和一堆瑣事所困擾,閱讀名著卻被置之不理。教師通過閱讀名著來提升自身的閱讀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展現閱讀成果,提高名著閱讀的教學效率,往往是事半功倍。
二、農村初中學生名著閱讀的現狀
(一)農村初中學生名著閱讀現狀堪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大部分的農村學生沉溺其中,很少進行名著閱讀。經筆者調查發現,學生對閱讀名著的興趣不高。同時,初中學生由于時間緊、學習任務繁重和所學所考科目不斷增加,而沒有時間來閱讀名著。這些情況反映出,學生不重視對名著的閱讀。另外,學生將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電子小說。電子閱讀書目,良莠不齊,不僅會令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降,有些更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農村學生由于地域的限制,缺乏一定的閱讀環境,閱讀名著對于學生而言是一件乏味且痛苦的事情。因此,主動去閱讀名著的學生比例非常低。以考試為目的的強制性閱讀更是引起他們的反感,讓名著閱讀教學工作寸步難行。
(二)農村語文教師的名著閱讀教學現狀讓人堪憂
首先,“以考促讀”讓名著閱讀走進了課堂。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更為功利化的教學。有些教師直接把梳理情節、人物分析、藝術手法分析和讀后感等內容,整理成資料發給學生。這就導致了學生根本不看名著的后果。其次,教師將名著閱讀布置成課后作業,讓學生自行閱讀。這種方法隨意性大,對名著不感興趣的學生來說,閱讀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甚至有部分教師肢解作品,讓學生分章閱讀,導致學生無法領略作品本身的深意。
正如溫儒敏先生所說:“現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就是少讀書、不讀書。”這不僅僅是初中學生的問題,問題還在于教師身上——少讀書、不讀書。繁重瑣屑的教學工作讓教師疲于閱讀,而學生的少讀書、不讀書,反過來也會打擊教師的積極性。
(三)農村學校缺乏進行名著閱讀的條件
農村學校的圖書資源有限,圖書更新速度滯后,這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造成了打擊。農村學校圖書館開放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如,提供給學生看書的時間嚴重不足。學生在學校閱讀的時間都沒有保障,又何談在家閱讀呢?此外,很多學校沒有建立文學社。學校沒有營造良好的文學氣氛,從而讓學生閱讀名著的幾率大打折扣。
三、培養農村初中學生名著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語文教師組織各種各樣的名著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首先,“賽”名著。利用每周一次的閱讀課開展此項活動。前期安排學生閱讀名著,然后再在班上進行競賽,將表現優秀的學生選為班級的種子選手,參加年級名著知識競賽,決出名次。這種促進學生進行閱讀的方式深受學生歡迎,活動也進展得相對順利。很多不愿意閱讀名著的學生,現在也積極參與了。
其次,“悟”名著。要求學生在6周內讀完一本名著,然后完成600字的讀后感。教師將有價值的文章集中在一起,進行評獎,然后邀請畫畫了得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封面,并進行多種樣式裝訂。教師將這擁有不同封面、相同內容的作品分發給科任教師、獲獎學生、6人小組傳閱。通過傳閱,展現學生的閱讀成果,從而吸引學生參與其中。
再者,“畫”名著。學生通過手抄報的方式,把作者介紹、作品簡介、人物分析、內容分析和讀后感等展現出來,加深對名著的理解。教師及時評獎,借助家長會頒發獎項。這也可以燃起學生閱讀名著的一點火苗。
(二)同讀一本書,教師加強方法指導
第一點:師生同讀一本書,明確閱讀目標。
師生同讀一本書,對學生也是一種激勵。學生如有困惑,教師可及時解答,進行交流。這不僅能使得師生之間互信,也是提升教師名著閱讀教學技巧的好途徑。因此,師生同讀一本書有利于推動農村學校開展名著閱讀教學活動。堅持“與學生同讀一本書”、堅持在課堂上,開展名著閱讀的分享活動,讓學生互相分享閱讀過程中的感悟,發表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看法,由此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
第二點:教師加強方法指導,提高閱讀效率。
農村初中學生缺失學習目標,教師必先安排好每周時間,以及閱讀的頁碼,完成200字的讀后感,為“悟”名著打好基礎。此外,還要避免對文章進行肢解賞析。不容置疑,這是對名著進行閱讀的好方式,也是對作品的尊重。因此,教師應該使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改進閱讀方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三)學校要創造名著閱讀的條件
學校要承擔開發閱讀資源的工作,在學校層面豐富閱讀渠道。學校可以在不同時段開放學校圖書館和年級圖書室,完善借書還書制度。書籍要貼近學生,從學生年齡以及認知出發,認真選擇有益讀物,避免盲目性。另外,學校要制定讀書方案,確保閱讀時間。
創建文學社,為農村初中學生提供個性平臺,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學生閱歷,促進學風建設,有力推進學校的名著閱讀工作。同時,可開辟作家專欄,指引學生了解作家及其作品,懂得從同一個作家的作品了解社會、感悟人生。文學社承載了學生的青春夢想,譜寫了學生的青春贊歌。學生可從寫作中鍛煉文筆,最大程度上提升文學素養。
營造書香校園。在走廊過道、宣傳欄張貼名家名作品簡介;在教室張貼學生讀后感,設立班級小小讀書角。讓學生處處被書香包圍,讀書氣氛濃郁,自然能夠帶動更多的學生閱讀。
四、結論
錢穆先生說:“文學即人生,人生即文學。”筆者結合農村初中學生閱讀現狀,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師加強方法指導以及學校創造名著閱讀條件等三個方面提出策略,希望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培養農村初中生名著閱讀的能力,以及提升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單斐.新時期初中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 2012(17):33-34.
責任編輯? 彭晉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