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妙瓊
當一名教師是多少莘莘學子的夢想,而筆者通過新會區“代轉公”考試終于實現了這一夢想。教師的確是非常的難當,不僅擔負著教書育人,更擔負著學生的管理。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家長關注的對象,也是學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學生行為規范習慣培養的主力軍。教育,這是一項用愛澆灌的事業,只有充滿愛的教育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執行者,其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的好壞,關系到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一年來,我校堅持把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把注重知識傳授和品德教育兩項工作擺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注重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致力于培育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少年。結合班級的工作實際,筆者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地開展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強德育建設,提高教師思想重視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樹立遠大志向、形成正確價值觀、養成良好道德習慣的重要時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2019年8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特別強調中小學階段重在德育。在這一文件下發之后,廣東省教育廳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提出不斷加強學校德育工作,以“大德育”的寬廣視野,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努力培育與新時代同心同向同行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貫徹文件的精神要求,9月初,筆者和年級各個學科教師一起學習了相關的政策和文件,立足本校德育教學實際進行了研究計劃制定。我們得出一致的結論:目前,很多學校德育課程欠缺體系化,校內外德育脫節,從而制約了德育課程的實效性。為此,我們必須不斷調整創新德育課程體系,聚焦德育課程改革與實踐,筆者和很多教師決定立足班級實踐開展一系列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實踐探索。
回顧以往的德育工作,我們認識到只有領導重視、組織健全,具有了思想的保障,我們的德育工作建設才能切實有效地進行。為此,各年級成立了德育工作小組,級長任組長、班主任為主要成員、各學科教師為輔,堅持把中央辦公廳以及廣東教育廳針對德育工作改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有關文件精神落到實處。
今后,我們班級工作的方向就是:品德教育為先導,學科教育人為中心,素質教育為根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開辟工作新平臺,加強德育傳播力
除了傳統的思政教育課,我們還積極開辟新的工作平臺,將德育工作與其它各項活動結合在一起,讓德育滲透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從而加強了德育的傳播力。
落實思政“第一課”的制度,擴散德育影響力。今年1月,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一課”,在期間他以孫中山先生為例,激勵當代青年學生樹立家國情懷的意識,把自己的理想信念植根于國家民族的命運。早在2015年春季學期,廣東率先在全國開展思政“第一課”的制度,一般由校長在每學期開始,在開學典禮上為在校學生進行致辭。整個開課無論主題的確定、講稿的撰寫和潤色,還是演講風格、形式等,校長都會親自把關,希望通過“第一課”來為當代的青年學生傳遞正確政治導向和價值取向。為此,我校積極落實思政“第一課”的制度,班主任教師隨后再組織學生們學習校長思政“第一課”,從而開辟德育工作新平臺,擴散德育的影響力。
倡導德育與學科教學融合,讓德育潤物無聲。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筆者認真貫徹落實思想素質教育,聯系我國的國情和學生實際,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和策略,挖掘教材中思想性強的材料,抓住課堂教學的契機,潛移默化地將素質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落實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
探索德育信息化新途徑,提升學生對德育接受度。為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形勢,廣東提出“眾智育人”理念,著力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德育。自廣東高校新媒體聯盟建立之后,我校結合自身情況積極開設校園官網官微,參與省區學校新媒體矩陣,實現資源共享、教育合力。在班級內部,我們開展網絡說課和視頻點播,建立在線學習群便于學生們更方便去觀看相關德育動漫、微視頻、公益廣告、文章、創新作品等,讓德育工作更加適合00后學生的特點,提升他們對德育的接受度。
三、積極開展多種活動,提高德育效果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就要不斷創新德育工作的方法,發揮好自己立德樹人的使命,引領學生實現健康成長。為了增強德育工作的效果,在傳統德育工作之外我們積極開設多樣的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注重班級文化建設,展現學生青春風采。班級文化作為展示學生青春風采的一個重要窗口,是我們進行德育滲透很多的一個載體。無論大到班級的整體活動,還是具體在每個小組的合作活動,都可以在其中無形滲透德育,引領學生的道德實現成長。這學期,我們開展了“我來裝飾班級”活動,邀請學生們去為設計班級裝飾方案,群策群力去改變教室的環境布置,打造一個溫馨、整潔的班級,從而以優美的環境熏陶人,潛移默化塑造人。
開展成長手冊活動,記錄學生成長軌跡。為了引領學生的不斷發展,筆者和學生們一起去制定成長手冊。評比的內容包括發言、紀律、衛生、作業、禮貌、閱讀六項,既有學習方面的考核,也有品行方面的養成,學生們日常的一些作品也可以記錄在其中。這樣的成長手冊記錄了學生們的點滴進步,也是學生們高中生生活最美的一個回憶,這一活動旨在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去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讓他們都能在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之中樹立堅定的道德意識。
開展“每月一星評比”,激勵學生互相學習。為了展現學生們的學習成果、特長和進步,筆者設計了“每月一星評比”活動,鼓勵學生們一起評出學習之星、文明之星、進步之星,本活動旨在充分發揮激勵的作用,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氛圍,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
除此之外,我們還注重家校合作,努力打造教育合力。本學期,我們一共為家長提供了三次教育培訓,定期印發文化讀本免費發放給家長,為家長推薦一些比較好的書籍等,目的是傳播一些科學的教育理念,活動結束之后我們發現家長一些錯誤的觀念減少,多數家長都樹立正確的教育意識,進一步提高了他們參與共育的能力。
從以上各種成果,筆者發現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德育與學科教學融合過程中很多教師缺乏經驗,融合生硬;探索德育信息化新途徑中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有待提升,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德育工作開展中繼續鉆研,不斷創新。
責任編輯? 湯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