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慧
【摘要】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在動力。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成績,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知識基礎,是初中數學教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討初中數學課堂上在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習興趣;培養與激發
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中,許多學生存在著態度消極,學不進去的問題。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許多老師在課堂上更重視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最終結果,而忽略了學生對于知識產生過程的了解。這種粗暴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往往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抵觸心理,甚至放棄數學學習。而毫無疑問,對任何一門知識的學習來說,知識都是最好的老師,數學學習也不例外。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講求嚴謹邏輯的學科,對于初中生來說,在心理上會產生一定的認識障礙,存在一定的學習難度。因此,在追求邏輯結構完整的數學教學過程中,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的思考相關問題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著重要意義。本文主要針對在當前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中學生存在的“厭學”情緒展開研究討論,怎樣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完成從“不想學”到“我要學”的心理轉變。
一、轉變傳統觀念,進行引導式教學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將一個知識結果直接告訴學生,再輔以一定量的課堂知識講解和大量機械的練習,這樣的教學模式會使原本就對數學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更加無法投入到學習中來,進一步使得學生的數學成績下滑。所謂的引導式教學就不是教師直接將一個公式或者一個定理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一定的學習情境中,通過一定的自主探索而獲得知識的一種學習方法。其特點在于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過程,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學習,學生不但能夠掌握課堂知識,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的智力進行發展。
例如,在學習《韋達定理》相關的知識點時,教師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在一元二次方程中x1、x2兩個根存在x1+x2=-a/b、x1*x2=c/a的關系,那么學生也就只會對這個知識點存在一個簡單的影像,無法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更別說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興趣。而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進行引導式教學,先讓學生解若干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每組方程兩個根的積和與方程系數之間的關系,大膽假設,小心取證,一步步引導學生發現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對韋達定理印象深刻,甚至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探索韋達定理的逆定理,即如果兩個數滿足一定的關系,則這兩個數一定是某一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存在著這樣一種困惑,即“看著老師的解題過程或者看著答案給出的解題過程明明很簡單,怎么偏偏我就想不到”,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更需要對學生進行一步步的引導式教學,只給出解題過程對于學生來說并無太大的的作用,教師更多要做的是設法引導學生去分析題目,發現隱藏著的關鍵之處,學生掌握了和老師同樣的解題思路,自然一通百通,而不用再在同一個地方再次“跌倒”。學生的解題能力得以加強,在學習過程中收獲的都是積極的正向反饋,這些情緒再反過來推動學生繼續探索學習,學生的數學水平自然會得到提高,對數學的興趣也自然會漸漸加深。
二、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效率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創設一些蘊含著學科知識的問題、活動,或者情境都能夠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目標,再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適當地設計一些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發一支小木簽,然后要學生利用手中的作業本上印好的等距行線尋找木簽的三等分點,并利用手中的刻度尺的量等分結果。又或者在學習《同類項》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一組學生到講臺上來,并將事先準備好的同類卡片發給他們,然后讓這一組學生根據自己手中的卡片去尋找自己的“同類項”,找到緊挨在一起,而另一個被“擠”出來的學生則要再次找到自己的朋友。通過這樣簡單的課堂小游戲,教師能夠有效地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課堂熱情。
三、引入學科趣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講一個好故事在數學教學課堂上是一個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好辦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述一些數學家的趣事或者一些有趣的數學典故來增加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我國古代數學中有這樣一道題目:“遠望巍巍塔七盞,紅光點點倍增加,共燈三百八十一,請問塔尖幾盞燈。”題目的大概意思是;有一座七層寶塔,在寶塔上一共掛上了381盞燈,從塔尖往下計數,每一層所裝燈的數都是上一層的2倍,問在這座塔的塔頂層有多少盞燈?這道題是一道典型的利用逆推法的題目,只要將頂層所裝燈的盞數視為1倍,那么從第六層起依次向下數,每層燈的盞數就是第七層燈的盞數的2倍、4倍、8倍、16倍、32倍、64倍,所以,燈的盞數的倍數(1+2+4+8+16+32+64)倍共得總數381,即可求出塔尖裝燈的盞數,即3盞。這道題難度并不大,其中所體現的逆向思維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也較為常見,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將其引入,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研究。這樣的題目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是非常好的教學材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這種類型的題目加以利用,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再如,數學領域中一則著名的墓志銘,同時也是一道著名的數學題。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的墓碑上刻有一段這樣的文字:“過路人,這座石墓里安葬著丟番圖。他生命的1/6是幸福的童年,生命的1/12是青少年時期。又過了生命的1/7他才結婚。婚后五年有了一個孩子,孩子活到他父親一半的年紀便死去了。孩子死后,丟番圖在深深的悲哀中又活了4年,也結束了塵世生涯。過路人,你知道丟番圖的年紀嗎?”丟番圖被稱為“代數學之父”,然而最為人稱道的卻不是他的數學成就,而是上面這則獨特的墓志銘。學生在初次接觸到這則墓志銘時一定會感到非常好奇,教師就可以趁機引導學生對文字內容進行分析,然后通過思考解決問題。教師要善于創設時機,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索,培養學習興趣。像“塔尖幾盞燈”“丟番圖的墓志銘”這樣的有趣的數學故事有很多,在數學課堂上適當的引用,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也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數學文化的相關知識。
參考文獻:
[1]劉念權.初中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激發和培養[J].魅力中國,2017(14):122
[2]劉娜.初中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20(2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