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寶
【摘要】語文作為教學的“重點”學科,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知識積累等多方面的發展。然而,在實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中,教師的教法單一、教學內容乏味、師生互動不足等問題依然凸顯。由此,研究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提高策略,一直都是語文教師以及相關工作者堅持不懈在做的工作。本文從創設輕松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切實踐行賞識教育理念以及積極采用探究性學習活動三個具體措施進行論述,希望能夠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課題研究助力。
【關鍵詞】有效教學;小學語文;學生;教師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實現有效交流
首先,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就要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跟學生拉近相互之間的距離。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當中,要恰當運用肢體以及面部語言來緩解課堂氛圍。以微笑作為小學生與教師之間平等交流的開端,用微笑作為與小學生交朋友的開始。這是為了緩解小學生因為對于教師的不熟悉從而產生的害怕、抵觸心理,讓小學生更愿意和語文教師進行溝通,幫助語文教師更準確地了解小學生的想法,達到良好溝通的效果。
在語文教師打開小學生的心扉,與小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以后,還需要學生構建常規化的交流模式。語文教師應該及時了解小學生對于語文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解答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遇到的問題,在日常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加強。引導小學生閱讀貼近本階段和下階段學習的課外讀物,以便有效提升小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興趣,增加小學生在課堂教學當中的體驗感。
例如,在小學三年級《紙的發明》教學當中有之前,提前引導小學生閱讀關于我國的四大發明都有哪些,是誰發明的,對于人類的發展進步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等等課外讀物,并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增加小學生對于閱讀、課外學習的興趣,加強小學生的參與感,同時還能提升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積極運用賞識手段,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與小學生成功建立交流以后,要注意運用語言的藝術。在日常教學生活當中避免輕易地對小學生進行否定,因為否定容易打擊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點評時,語文教師要注意對小學生的回答要多用好、有想法、有意思等肯定或鼓勵性用語,避免對小學生全面否定,使小學生感受到來自于語文教師的尊重,從而提升對于語文課程學習的興趣。
當代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研究之后得出,人的思想和情感、思考和判斷是不可分割的,當人處在輕松和諧的狀態時,是人的心理活動最有效的時刻,在輕松愉悅的心理活動環境當中,有利于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性,發掘出強大的學習潛能。所以,我們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一定要注意維護小學生的自尊心。在課堂教學前,教師要用心準備,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多注意運用輕松愉悅的教學方法,引導小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多多運用恰當的肯定性評價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成就感,以促進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長久性。
例如,筆者在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美麗的鹿角》 《池子與河流》的課堂學習結束以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擬人等描述、寫作手法,組織小學生們開展了一堂名為《我是…》的小小故事會。在小故事會上請一位學生運用擬人化的語言描述:“我是一顆蒲公英種子,一陣可惡的狂風中把我吹到了距離媽媽這么遠的地方,我一個人可怎辦啊。”雖然,該學生很好地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但是語言描述較為陰沉,不太陽光,筆者就對學生們進行引導:“很好,剛才同學說的很好,很有想法,同學們覺得是不是啊?”首先,肯定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繼續進行引導:“xx同學,可惡的狂風,是不是改成和煦的風更好呢?畢竟風也可以帶走蒲公英種子的,對不對呢?”在得到該學生肯定的回答后,筆者又同她進行對話:“把‘我一個人可怎辦啊這句話改成‘我一定要像媽媽一樣茁壯成長是不是更加的鼓舞人心呢?”,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該學生從新做了介紹:“我是一顆蒲公英種子,一陣風中把我吹到了距離媽媽很遠的地方,但是我不怕,我相信通過努力,我也可以成長為媽媽那樣追逐陽光和風的蒲公英。”這樣引導學生進行一點一點地改進,既引導小學生樹立了積極陽光的思想,又幫助小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同時讓小學生們對于語文課堂教學更有參與的欲望。
三、積極采用探究性學習活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探究性學習模式是對傳統課堂的突破,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促進學生在課堂上多表達、多思考、多動手,因而能夠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極大地得到發揮。例如,上文列舉的小小故事會,讓學生們站在課堂上給其他同學講故事,而語文教師在一旁進行點評與指導,就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探究性學習模式實現了師生關系的重新構建,讓學生成為主體,讓教師處于教學指導地位。除以上所列舉的學習活動之外,還有小組合作學習、翻轉課堂、角色體驗等教學方法,也能夠充分地讓學生們進行語言表達與交流。教師講的少、學生卻感受的多,教師通過輕松的教學方法,卻讓學生們更為專注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上,進而真正實現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內讓學生們去體驗知識的探索過程,往往比告訴學生知識從何而來能夠更加記憶深刻。為此,語文教師要積極運用探究性學習活動模式,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課堂教學當中來,多利用情境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新式教學方法加深學生體驗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朱兆彩.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童話故事的有效方法[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2):193-194.
[2]田瑩.新課改背景下有效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效應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12):14-15.
[3]郁浩華.小學語文實現有效教學的操作程序——以《窮人》閱讀課為例[J].求知導刊,2020(49):60-61.
[4]王杜楨.基于情境教學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分析[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責任編輯? 梁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