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樂韜
摘 ?要:情境體驗式教學是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的積極嘗試。文章通過探尋情境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基礎,結合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認為情境體驗式教學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此基礎上,文章從明確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境共鳴;引導學生浸入體驗,實現“體驗——感知——認知——行為”體驗目的三方面分析了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教學方式
一、情境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夸美紐斯“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教育觀點是情境體驗式教學最早的理論基礎。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也強調兒童通過對周邊事物進行主動探索,從而形成個體認知循環往復。我國教育先驅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觀點,更是倡導通過參與各種生活體驗來獲取知識,生活體驗是實現“教學做統一”的實踐載體。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教育思想也強調主體通過“做”這一親身體驗方式,在教育和學習中取進步。
可見,國內外學者在體驗學習方面達成共識:教育要觸動學生的心靈,就必須重視學生的體驗。教學中教師應遵循直觀性原則,通過大量引導學生體驗、探索等感官刺激幫助學生在形成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再通過教育啟發上升為理性經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情境體驗式教學就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有目的地為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聯系密切的多種活動情境,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情境體驗,對道德、法治的認識融入情感因素,最終形成學生德育成果,并應用于實際生活情境。這種教學方式的創新是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的有效手段。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在英語口語、體育、語文閱讀與寫作中推行模擬情境體驗式教學。2014年,教育部明確將構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作為著實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關鍵環節,而德育素養貫穿于整個培養體系。此后,為切實提高中小學學生德育素養,一線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對情境體驗教學進行了積極探索與總結。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一)重視程度不夠
外部環境對小學生價值目標和道德判斷有顯著影響。小學階段是德育與法治培養的最佳時期,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小學生就容易產生思想道德價值觀上的偏差。然而,現階段道德與法治考核沒有納入小升初考試成績統計,導致學生、家長及學校對該課程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學校沒有對道德和法治教育設置明確的目標和教學的任務,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創新的積極性。
(二)教學方式單一
任課教師“滿堂灌”是當前該課程教學常態,這種單一注入式的教學方式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需求,也是該課程教學中較為突出的問題。由于各種原因大部分老師對該課程的認識和關注度不高,在講授時基本是灌輸式的照本宣科,在教學方式上沒有任何創新和趣味性,直接導致了小學生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毫無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極低,因而通過該課程教學提高學生德育素養、形成正確道德、法治觀的教學目標也就難以達成。
(三)缺乏道德與法治體驗實踐
小學生道德法治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道德法治理論知識與行為實踐相互影響,并不斷內化與外化的過程。通過有效的情境體驗能觸動學生知、情、信、義等德育心理要素,加速形成符合自身及社會發展需要的道德與法治素養。教師有意識創設的教學情境為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實踐平臺。幫助學生形象構建道德與法治認知體系,同時,學生在情境體驗中也會思考,并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來判斷自己的道德行為是否規范,并最終將正確的道德法治意識并外化為今后的道德法治行為實踐。在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由內化到化外的過程中情境體驗教學無疑起到了加速作用。然而,目前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仍是以教師講述為主,學生能夠參與的活動深度也非常有限。
三、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
(一)明確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
新編小學《道德與法治》較原來《思想品德》教材在內容編寫、教學要求等方面都更加突出了該學科具有情感性、體驗性、行動性等學科特性,這就要求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情感特征和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尤其是學生易于接受的生活化情境,通過學生的親身情感體驗將道德法治觀念潛移默化于心。教師應根據課堂的知識、情感、技能目標,并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條件,認真梳理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只有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二)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境共鳴
一是教學內容是情境的創設的根本依據,教師應仔細斟酌在哪一教學內容上進行情境創設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二是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和生活經驗,盡量貼近當下小學生的生活和關注的話題,以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和參與體驗積極性;三是教學情境創設種類應多樣化,如生活情境、游戲情境、合作情境等。創設生活情境,是將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案例情境引入課堂,因所創設的情境貼近學生生活,最能夠引起學生關注,教學效果較好。創設游戲情境,嚴肅的課堂教學氛圍不符合小學生的心智發展特征,并且會固化小學生對道德、法治觀念枯燥乏味的直觀判斷,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游戲情境的創設能有效改善這一情況,通過創設游戲情境,讓觀念中“嚴肅刻板”的道德與法治的教材內容通過情境創設中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愉快的情境體驗下,接受并內化道德、法治觀念。創設合作學習情境,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習主要以單人學習的方式開展,這種學習方式固然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但當學生由于缺乏系統的知識體系和充足的生活經驗,受困于一些社會道德現象時,這就需要通過教師或同學協助解開疑云。因此,教師可以創設合作學習情境,讓學生加以小組成員合作方式參與課堂學習。
(三)引導學生浸入體驗,實現“體驗—感知—認知—行為”體驗目的
學生的體驗是體驗式教學的核心環節,通過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浸入體驗,學生融入預設的情境后,學生可能直接獲利一些直觀形象的道德法治知識,也能直接觸發學生的某些情感,在體驗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從而完成較低層次的體驗。同時,學生在體驗活動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初步感悟進行總結和判斷,讓學生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官體驗,并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原因分析,隨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科學系統的道德與法治認知,并將其作為自己今后生活中的道德行動指南。
情境體驗式教學雖尚未在學界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操作模式,許多一線教師也仍在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完善。實踐表明對情境體驗式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道德素養方面具有傳統教學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對于一種處于探索期的新興教學方式,仍需要大量的教學實踐來檢驗其教學效果并不斷進行經驗積累及改進完善,使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汪旦旦)
參考文獻:
[1]庫伯. 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易紅. 體驗式教學及其在小學的運用[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3]高雅玲. 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校外教育,2019(13):72.
[4]繆文錦. 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J]. 試題與研究,2020(28):59-60.
[5]閆衛衛,李夢晨. 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J]. 知識窗(教師版),2020(0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