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娜
摘 ?要:在小學階段開展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既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也可以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性的培養。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紹了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隨后從三個方面講述了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良好習性的培養策略,以此來供相關人士交流和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良好習性;培養策略
現階段,由于受到經濟落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村基礎教育質量較差,影響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雖然我國已經采取了多種措施推動農村基礎教育改革,但小學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部分教師僅講解知識,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性,當學生習慣較差時,也會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因此教師需要采取措施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性,可以縮小城鎮教育與農村教育的差距。
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專業能力較差
當前農村缺乏專業教師的問題較為嚴重,部分教師的專業能力較差,無法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也無法利用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性。
(二)缺乏教學資源
雖然我國向農村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及資源,但是農村的教育改革進程依然較為落后,嚴重缺乏教育資源。部分農村學校不僅未配備多媒體等設備,甚至沒有完備的桌椅,該問題導致部分創新教育模式無法應用,降低了語文教育的水平。
二、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良好習性的培養策略
(一)“常日好讀書,晚年學垂綸”
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閱讀環境。小學階段,部分學生認為文字內容較為枯燥,較少主動進行閱讀,此時教師可以每周設置一節閱讀課,讓學生統一進行閱讀。
(二)“詩書勤乃有,不讀腹空虛”
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模式較為落后,僅在課堂中向學生講解陌生的字詞等內容,此類內容難以對學生產生吸引力,無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甚至會導致學生對語文課堂產生抵抗情緒,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需要改善落后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開展趣味教學活動,此類活動能夠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欲望。
(三)“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在小學階段,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較大區別,部分學生的成績較差,當教師過度批評學生時,會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甚至會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既不利于語文教育的開展,也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因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通過語文教學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開展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格及習慣。教師可以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主動學習習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教師通過對學生良好習性的培養,能夠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也能夠推動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責任編輯:汪旦旦)
參考文獻:
[1]曾海燕. 芻議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良好習性培養[J]. 新智慧,2019(15):142.
[2]楊勝豐. 讓語文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芻議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 語文課內外,2019(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