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梅 張金鈺
[摘 要]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一直受到西方敵對勢力的圍攻,他們對中國的意識形態戰爭從未停止,向中國高校進行宗教滲透以同我爭奪年輕一代,一直是其慣用伎倆。新時代,中國國際影響力舉足輕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掀起對中國的“新冷戰”意識形態圍攻,宗教勢力向高校滲透也出現了新特征、新載體。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構建高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和大思政教育教學體系,有效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教學,是確保高校防范宗教勢力滲透的基石。
[關鍵詞]宗教勢力;意識形態;新冷戰;大思政;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3-005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3-011
新形勢下,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復雜的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尤其是防范宗教勢力滲透任務更為緊迫。準確研判當前宗教勢力滲透的新方式、新特點、新渠道,科學分析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與實踐,構建多元協調的反滲透機制,不斷強化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對確保高校的意識形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防范宗教勢力滲透面臨的新形勢
(一)美國對華“新冷戰”意識形態斗爭全面升級
冷戰結束后,世界政治秩序呈現出“一超多強”的格局,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加緊了全球戰略擴張與控制的步伐。1998年,克林頓政府通過了《國際宗教自由法》,為“人權高于主權”“宗教是第一人權”的荒謬口號賦予了合法性。這也是美國以國內法替代、踐踏國際法和他國法律的真實寫照。此法案賦予了美國及其盟友通過宗教事務干預介入他國內政繼而上升為軍事行動的“合法性”。一言以蔽之,美國出現了建立在“新神權政治”意識形態與舊地緣政治目標基礎上的新冷戰思維[1]。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一直平穩高速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今非昔比,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舉足輕重,被一直意圖控制全球和“重返亞太”的美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以特朗普前美國政府為代表的美國政客,基于民族民粹主義立場,從貿易到內政、經濟、文化、技術、衛生防疫、歷史、民族、宗教、人權、法律等領域對中國發動了近乎全方位的挑釁、挑戰,這在美方發起對華貿易沖突、借助“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污蔑中國等系列事件中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以時任美國中情局東亞任務中心副助理主任邁克爾·科林斯為代表的美國政客則宣稱,是“中國正在對美國發動一場‘冷戰,目標是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頭號超級大國”。有學者認為“它標志著中美兩國的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關系來到了一個拐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2],美國對中國的“新冷戰”意識形態沖突全面升級。這是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面臨的最大國際形勢。
(二)宗教網絡化發展為宗教勢力滲透提供了最便利渠道
互聯網在問世之初就被應用于宗教領域,使宗教獲得了全新的發展場域,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傳統宗教組織體系大多具有金字塔式的科層制或等級家長制的特征,從上往下的等級和權威依次遞減。而互聯網無門檻的本質特征,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宗教的科層制,削弱了教內實權階層的信息獨斷優勢,賦予了個人更多的選擇權。但宗教愈顯個人特色,其信仰體系對信徒的心理控制則愈強,也更容易逃避法律的監管,有轉化為個人崇拜、邪教乃至宗教極端組織的可能。這為宗教勢力集團借助網絡改頭換面提供了極為便利的工具。
網絡傳遞信息的瞬時性、無地域性等特質,使得任何宗教資訊都能通過網絡瞬間傳給不同地域的特定對象和不特定群體,擴大了受眾群體面,加劇了宗教信息的混亂局面,造成了實際監管的困難?;ヂ摼W的開放性,致使其所攜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網絡的聚合特性又可以規避或者分散責任風險,相關技術監管甄別手段尚需發展,這容易造成現實世界中各種受制約的言行、迷信活動等于網絡再獲空間,更為敵對勢力進行網絡滲透提供了最為經濟和便捷的途徑。
我國是互聯網大國,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統計,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9-89億,其中大學生網民數量、活躍度、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都比較突出。加強網絡宗教的監督管理管控,尤其是區分、鑒別各種精心偽裝的非法宗教勢力、“新宗教”,技術上尚難以獲得完全支持,還涉及法律法規的修改與廢立等情況,這為各種宗教勢力和各種宗教異端提供了一息發展之機。加強反對宗教勢力網絡滲透工作,是新形勢下我國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大學生的政治意識、科學精神培養效果有待提高
近年來,有研究成果顯示,部分大學生信仰宗教,或者對與宗教相關的神秘主義感興趣,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宗教熱現象。有些大學生遇到問題時不問科學問鬼神,熱衷于算命占卜、星座、塔羅牌等封建迷信活動,還將其視為“對青年人遇到的境況、做出的選擇、面對的困難提供解釋,為人的行動提供意義支持,以及對當下的境遇和困難提供文化解釋”,并將其視為“整全的意義體系”“社會性的價值規范”[3]。這深刻地反映出當前部分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政治意識和科學素養等尚待提高,也為宗教勢力投其所好定向滲透留下了可乘之機。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直接關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而正確的政治意識和科學精神是實現歷史使命的重要保障。從生理、心理發展階段看,青年大學生正處于“拔節育穗期”,是“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面臨著“物質條件豐裕、職業選擇多樣、社會思潮激蕩的新環境,既有立大志向、干大事業的難得機遇。但社會上也有一些消磨意志、令人迷茫的腐蝕劑”[4]。需要通過學校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他們形成高度自覺的政治意識和深厚的科學素養。
目前高校對大學生政治意識、科學精神的培養效果有待提高。常規的思政理論教學易使學生在理論聯系現實層面上始終存在隔閡,教師也不易及時發現問題。另外,思政課與社會實踐課之間的互補性發揮不足,無法使大學生真正了解黨和國家、人民艱苦奮斗的歷程,導致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強,與之相應的政治信仰、政治意識不高。而科學精神的培養,除了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外,也需進一步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尤其是其與思政教育的銜接共構還需進一步努力。
二、高校防范宗教勢力滲透的現狀和問題
(一)高校思政工作者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結合不足
防范宗教勢力滲透、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是我國高校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政治任務。思政工作者依據黨和國家的政策精神,從學理上界定了“宗教勢力滲透”的概念,總結了建國以來我國反滲透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分析和評估了我國在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嚴峻挑釁和斗爭形勢,總結了宗教勢力滲透的慣用途徑、形式及規律,為我國高校反滲透工作提供了參考。其中比較重要的共識是,認清了“我國同境外宗教勢力之間的矛盾,是一種敵我矛盾。愛國宗教人士、信教群眾和非信教群眾之間,屬于人民內部矛盾,他們是反對三股勢力的主要力量”[5]。不過,從整體上看,現有成果比較側重理論和定性研究,缺乏實證研究。如部分思政工作者談到宗教勢力滲透對高校意識形態的影響時,習慣用“嚴重危害”“挑戰主流”“惡劣影響”等模糊性話語,幾乎沒有支撐論據。還有一些文章的分析思路多有雷同,甚至同義反復,有應景嫌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雖然相對重視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實證研究,但是研究者卻經常將宗教勢力滲透的內容排除在外。
孫尚陽、李丁對北京市13所高校的2 000名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進的實證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通過調查證實,大學生經常思考人生的終極性意義,他們尋找答案時首先選擇科學的世界觀,然后依次是非馬克思主義的人生哲學、宗教,最后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或思想政治教育[6]。這份調查顯示了當代大學生對待宗教和馬克思主義的直觀態度,應當引起我們的警醒和反思。遺憾的是,該調查并沒有列入任何宗教勢力滲透的問題,相似的調查研究也還有不少[7]。
(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教學的作用發揮不夠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確保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的基礎理論之一。開展相關工作必須準確把握其科學內涵,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整體中認識其重要意義。但是目前還存在著內涵把握不準、以拿來主義表述其與意識形態的關系的做法,教學內容與一般的宗教學概論區分度小,思政色彩不突出,反滲透內容較少甚或缺失,教學實施路徑的對策建議可行性不強。
目前,高校思政課體系中并沒有專門的宗教觀課程,部分知識點在4門主干課程中略有涉及,反滲透的內容占比極少。在實際教學中,除了新疆、西藏等省區統一編寫了教材開設了相關的課程(如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西藏的“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概論”)外,也有部分高校在4門主干課程中加強了相應的理論講解,或開設了宗教概論性質的選修課做了一些積極的嘗試[8][9][10]。
就實際情況和教學效果來看,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多、課時少,大部分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并不了解,對學生中存在的宗教問題采取回避的態度,導致“宗教觀教學內容不僅呈現知識體系碎片化,而且在教學中往往存在講不深、講不透,甚至一帶而過的現象,致使部分大學生對宗教的本質、作用以及黨的宗教政策等問題存在模糊、片面甚至錯誤認識”[11]。就此而言,有認為應該在4門主干課程中增加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知識點以實現反滲透的觀點,但這項工作目前還僅停留在論證階段,而通過通識類宗教學概論選修課卻不能充分地體現出課程的思政要素。從整體上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學相關研究或教學設計,目前還是以孤島形式存在的,沒有產生實效。
(三)對防范宗教勢力網絡滲透新形勢的認識尚需深入
就目前的相關成果而言,理論研究特別是實證研究尚需跟進。作為一種技術,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傳統宗教的組成要素,宗教和網絡的雙重特性注定對宗教諸要素、宗教組織形態的刺激和影響是持續和深刻的,多元化宗教、個體化宗教和新世界性宗教在網絡時代成為可能。宗教的網絡化傳播趨勢,不可避免地成為誕生“新宗教”的母體,各種“新神”“新信仰”“新教派”將會層出不窮,這對各國的宗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另一方面,借助宗教的外衣,宗教勢力也熱衷于網絡化滲透,與合法宗教之間的差異性愈發模糊,這也給防范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之所以說是新的挑戰,主要是因為在宗教網絡化發展過程中,網絡世界的諸多特性容易使宗教網絡監管產生較大的空白或者管理真空,這為各種宗教勢力和宗教異端提供了發展的土壤。
就其本質而言,作為技術的互聯網,不過是現實世界的鏡像,也不過是宗教發展的工具而已?;ヂ摼W目前仍是一種處在發展中的新技術,宗教網絡化也剛剛處于初始階段,宗教勢力的網絡滲透也仍具有傳統滲透方式的基本特點,因此應該加強調查研究,特別是運用統計學研究,來了解其規律、特點和新動向,為防范工作提供依據。
(四)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的程序化、簡單化、淺顯化
我國高校類型多樣,各校的辦學宗旨、培養方案都各有特點,開展思政工作必須在黨和國家思政工作大政方針指引下,針對本校學科特色和學生特點制訂符合本校實際的思政工作方案。但是仍有部分高校在開展具體工作方面,還存在著僅以上級文件為標準,沒有細化本校思政工作落地方案,程序化開展思政工作的現象。在構建本校特色育人格局方面,還存在一定距離,導致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的針對性不強,有效性不高。
部分高校還存在著將思政工作直接等同于思政課的簡單化做法。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思政工作對高校而言,是貫穿于辦學過程的整體性、通盤性工作,其工作內涵、覆蓋范疇都遠遠超過思政課教學、思政教師和工作者隊伍的范圍。將高校思政工作簡單化,不僅使專業課教師無法通過課程思政開展相關教育教學,也無法使“崗位思政”、勞動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重要思政教育載體形成合力,有可能為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留下隱患。
部分思政工作者還存在著思政工作淺顯化的做法。如有些工作者認為,組織一些學生活動、集中學習、社會實踐就是思政教育。這些只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途徑或方式,而非思政教育目的本身。思政工作淺顯化,也容易使教師和學生不重視思政教育工作,造成思政工作的形式化、表面化、薄弱化、邊緣化。這些都不利于高校防范宗教勢力滲透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新形勢下高校防范宗教勢力滲透的有效路徑
(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防滲透工作的理論砥柱
1.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基石。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我們意識形態安全的定海神針,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宗教觀則是我們開展防范工作的利器。講好、講透馬克思主義理論,必然包括講好、講透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全面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的內在關聯。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來看,宗教批判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起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批判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們在青年時代參加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宗教批判運動,是其一生革命理論和實踐的起點。從宗教批判入手,馬克思明確了社會現實——各種苦難、剝削現象,正是宗教賴以存在發展的基礎。必須對這個基礎、社會現實進行批判、改造,為受壓迫者解放而努力,企圖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從邏輯起點來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確立世界觀的前提。馬克思主義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兩翼,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框架及基本原則、立場和方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正是貫徹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線,也是共產黨人確立世界觀的前提。
2.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從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政治制度、經濟基礎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宗教作為一種典型的意識形態、上層建筑,具有明顯的政治屬性。任何宗教只能在孕育這種宗教的社會土壤中誕生,其政治制度、社會結構、文化風俗、倫理道德等無不以宗教的方式體現在宗教自身之中。在其傳播擴散的過程中,也必須適應具體的歷史社會環境,充分體現出具體的歷史意識形態和政治屬性,才有可能獲得落地生根的發展機會。對社會主義中國來說,西方國家從未放棄、始終抓緊、一直利用西方宗教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妄圖將西方文化霸權、價值觀念通過宗教輸入到我國,企圖實現瓦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西化中國的目的。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除宗教批判理論外,還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長期的防范工作實踐和寶貴經驗的研究,使之成為防范敵對勢力的宗教滲透、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理論利器。
3.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提升大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動力。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科學地分析了宗教與政治、社會、倫理、科學等社會要素的關系,為我們批判宗教及與宗教相關的邪教、封建迷信、神秘主義,防范宗教勢力借此進行滲透提供了科學武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大學生提供一套整體的科學思維邏輯;有助于大學生在自我發展過程中提升科學理性精神,樹立個人的主體性,靠自己、靠學科把握現狀、展望未來、掌握命運。從歷史史實來看,各種神秘主義也是別有用心者籠絡人心以達目的之慣用伎倆,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都深刻地揭示了各種神秘主義產生的現實基礎,剖析了其內在的欺騙性,是將神秘主義打回原形的理論利器。
(二)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教學,筑牢反滲透的基石
1.編寫反映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教材。目前的學術成果,多是將宗教觀置于中國宗教學基礎理論研究范疇內,帶有學者個人理解,在一些核心問題上爭鳴較多,思政色彩不足,缺乏反滲透工作的相關內容,并不適合高校思政課教學使用。也有部分省區進行了教材編寫,但在內容、體例、編寫等方面,仍比較側重于宗教學基礎理論和中國宗教基本常識介紹,對黨的宗教工作方針政策、宗教工作歷程、反宗教勢力滲透等方面涉及較少,仍與思政課教學要求存在一定的距離。組織力量編寫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材勢在必行,而將其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最為可行。在此之前,各高校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省級馬克思主義學會的指導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自身或者校校聯合組織力量編寫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材教學案例。在教學內容上,除了介紹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核心理論外,更應該突出中國共產黨的宗教工作歷程、宗教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宗教與我國國家安全、反邪教與反宗教滲透、黨的宗教政策等內容。這些內容具有非常鮮明的思政色彩,不過在當前宗教學概論性教材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學術研究中占比不大,但這些內容卻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學的重要內容。
2.優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學組織形式。(1)從現有思政課教學體系來看,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納入選擇性必修課程建設是確保其教學效果的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對“大學階段選擇性必修課程”建設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據此,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可以作為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思政選擇性必修課程進行建設,可以在較大范圍內提高學生學習覆蓋面,有效傳播反宗教滲透的核心知識。(2)大力推進“互聯網+思政”,強化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拓展優質教學資源,啟動慕課建設。就目前高校思政教師的師資學科結構來看,專門從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學研究者較少,因而網絡慕課是當下解決此問題的較好途徑。浙江科技學院就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中國社會”列為學校思政通識類精品在線課程重點項目進行課程建設。(3)在團課、黨課中增加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專題教學。充分發揮團課、黨課在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陣地的角色作用,可以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專題課程。通過系統培訓、短期輪訓、專題研討、實踐教育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提高高校先進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水平,繼而發揮他們的積極能動性,去影響更多的同學。
3.優化學緣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培訓。目前,高校思政隊伍中,專門從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學研究或者相近學緣結構的教師和思政工作者并不多,這是反滲透工作的最大短板之一,應通過優化學緣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培訓等方式來解決。在專任教師方面,可以通過吸收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相近專業的優秀黨員人才加入思政教師隊伍,專門從事相關教學研究;也可以通過方向聚焦、項目扶持、加強師資培訓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現有的思政教師向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學研究轉向,加強高校反滲透的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和教學工作。同時,也應該加強思政專任教師、黨政干部、思政輔導員隊伍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培訓,從整體上提升高校思政工作隊伍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認知水平,增強其反宗教勢力滲透的意識和能力,以更好地開展思政工作,切實履行好確保高校意識形態絕對安全的職責。
(三)扎實開展思政工作,筑牢防滲透的堤壩
堅持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地推進高校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高校黨委對學校工作實行全面領導,承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12]堅持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地推進高校全面從嚴治黨,是確保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在高校落地的基礎條件,也是確保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萬無一失的根本保障。其中黨的建設是高校發展的“牛鼻子”。通過高效有力的黨建工作,全面提升我國高校的治理能力,“把黨的領導貫穿于推進學校治理科學化、現代化的全過程,在辦學實踐中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加強各級黨組織的行動力、執行力,保障各項制度的貫徹落實”[13],繼而確保高效開展思政工作。
加強高校思政工作的頂層設計,構建符合高校特色的思政工作機制。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總的要求、方向、原則、目標,高校以此為指導,還需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學科專長、屬地社會經濟文化特征等,努力在“三全育人”領域解題、破題,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探索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關鍵的實踐路徑,全面統籌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管理服務各層級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推動全校師生員工人人參與,將立德樹人貫通于學科、教學、教材、管理等體系,逐步構建落地落細、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有效提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筑牢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的堤壩。
努力推進思政教育教學綜合性改革,構建科學的大思政教育教學體系。高校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思政理論課程與其他學科專業互不關聯,已經影響到高校育人的效果。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4]立足學校現有的學科特色,打通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的隔閡極為重要,而思政類社會實踐教學則是聯通兩者的有效橋梁。因此,應努力建立健全“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思政社會實踐”的大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加快大思政教育教學體系的效果評估體系建設,全面評估高校教育教學育人效果,切實提高大學生自覺抵制宗教勢力滲透的意識和能力,確保高校意識形態的絕對安全。
參考文獻:
[1]黃超.美國對華宗教滲透新模式及其意識形態演變[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2(02):51.
[2]胡惠林.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關系:“新冷戰”趨勢下中國意識形態安全策論——兼論中美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關系治理[J].學術月刊,2018(10):69.
[3]邢婷婷.命理信仰在當代的復蘇[J].文化縱橫,2019(02):141-142.
[4]賀軍科.感悟領袖關懷 勇擔青春使命[N].中國青年報,2020-12-02(002).
[5]倫玉敏,王淑繁.高校反宗教滲透問題研究現狀與反思[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03):94.
[6]孫尚揚,李丁.意義的匱乏與北京市大學生對宗教的興趣態勢[A].金澤,李華偉主編.宗教社會學(第1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90-309.
[7]汪士華,陳真亮.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調查與思考——基于浙江省幾所在杭高校的調查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9(8):112-118.
[8]劉福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探析[J].科學與無神論,2017(03).
[9]鄒秀春,鹿文彬.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教育引導大學生[J].北京教育(德育),2017(10).
[10]李鐵華.民辦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實踐與反思[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3(03).
[11]陳春燕,蔣莉.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專題教學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4):8.
[12][14]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2021-01.
[13]杭育新.堅定不移推進高校全面從嚴治黨[EB/OL].https://theory.gmw.cn/2020-04/09/content_33727238.htm,2021-01-
(責任編輯:德華)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sists on Marxist guiding statu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of the basic system, always adhere to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of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has been besieged by western hostile forces, their ideology of Chinas war has never stopped, religious penetration to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go with me for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s been the old trick. In the new era, China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Western countries,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set off a "new cold war" ideological siege on China,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religious forces in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emerged with new features and new carriers. Insisting on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constructing e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pattern and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carrying out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Marxist religious view are the cornerstones of preventing the infiltration of religious fo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 religious forces; ideology; new cold war; big political education;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