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自治管理是實現學生自主管理,指向未來社會人才培養的一個方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對于學生的自治管理能力培養具有獨特價值。通過營造良好氛圍開展自治主題活動,小組合作學習錘煉自治管理能力,家校聯動構筑立體的學生自治管理教育模式,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提高學生的自治管理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關鍵詞:自治管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5B-0050-05
不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缺乏自主能動性,處于從屬地位,經常是教師怎么教, 他們就怎么做。究其原因,這與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有很大關系。有的地區的教育管理模式仍然是“一統天下”:統一教育目標、統一教育內容、統一教學及評價方式。這種模式之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發展,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等基本能力被極度弱化,鑒于此,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自治管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陶行知曾說過:“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1]543?!皩W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動,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規則,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學校宣布獨立,乃是練習自治的道理”[1]54??梢?,自治不僅是一種教育原則,還是一種教育方式,自治會使學生找到當家做主的感覺。自治管理是培養學生自理、自立、自強、自信等基本素養的最佳途徑。良好的自治管理素養讓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讓學生的成長由“自發”走向“自覺”,對于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大有裨益。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由生活情境中出現的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具有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生成性等特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時,必須具備一定的自治管理能力才能順利完成活動目標。那么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如何在教師的設計和引導下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既是管理的對象,又是管理的主體,達到“管是為了不管”的目的?以下是筆者在這方面的一些體會與做法。
一、營造良好氛圍,開展自治主題活動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為了實現學生的自治管理,達到“無為而治”的管理效果,筆者在發現問題、確立主題、實踐探究到達成目標等一系列環節中,精心為學生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究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教師的作用只是陪伴和在知識、技術、方法上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或引導。在這樣的氛圍和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自我發展意識被充分激發起來,實現了學生的自管和自律,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自治能力,使他們在自治中促進了心理的健康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與此同時,學生還在自治中增強了主人翁的意識,激發了強烈的責任感、集體榮譽感。
如,筆者觀察到學生對班級的種植區感興趣,發現學生經常討論如何養護植物的話題,便與學生共同設計并開展了關于“植物認養”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首先要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植物,并在享受認養權利的同時盡自己的能力將植物養好,他們主動上網查閱資料研究每一株植物的成長習性和養護方法,并且在教師及家長的幫助下進行實地操作與學習。其次,學生們以個人名義申請認養一株綠植后,筆者為他們分別建立了一對一的認養檔案,學生負責對綠植定期進行澆水、施肥、除草、松土等養護工作,為植物營造一個好的生長環境。學生們還與自已所認養的植物合影,并通過繪畫或撰寫認養筆記來記錄與綠植共同成長的故事等。與此同時,學生發現植物生長過程中出現黃葉、枯萎、植株瘦長不粗壯等現象。教師啟發學生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鼓勵學生寫邀請函,主動聯系農科所的專家來實地講授植物養護的方法和技巧。這不僅培養了學生養護植物的責任心,而且提升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他們在活動中增長了知識,增強了主人翁的責任感和高度自治的能力。
通過這一活動,筆者深刻地感受到,只有為學生營造一個很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民主學習氛圍,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學生才能變以往的被動為主動,才能激發內心自我管理的動力,增強自我約束力和自我控制力,提高完成計劃的執行力,促進自治管理素養的提升。
二、小組合作學習,錘煉自治管理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常用的一種學習探究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旨在發展學生的交流、溝通、包容、尊重等社會素養和學生的探究、批判、創新等認知素養。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向未來社會的育人和學習的重要方式。當前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課堂上一宣布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與身邊的同學組成4人或6人小組。在小組討論中,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看法。隨后教師讓學生發言,但結果往往是幾個學生的“一言堂”,使得本來暢所欲言的場面卻變得呆板起來。而真正的小組合作學習,應該讓學生真溝通、真辯論、真選擇、真合作、真探究,尊重每位學生的觀點和看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承擔相應的角色。因此,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借助學生的力量,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并且調動他們自主學習和做事的積極性、主動性,將任務落到實處,實現學生的自覺自治,讓教師“減負”,讓教學高效。
(一)分工明確,深度合作,責任自治
一個完整的綜合實踐主題活動,一般由選題論證、制定方案、文獻收集、調查研究、實踐探究、總結展示等一系列環節組成,任務較多,時間跨度較長。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需要小組成員發揮集體智慧,有序推進、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小組分工首先要根據組員的特長、特點、能力大小進行分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每個學生能做成事情,讓他們知道小組的共同任務和個人任務,為了實現共同任務而對自己的工作任務負責到底。這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自我管控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小組內個人任務的完成正體現了這一理論,因為個人貢獻決定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敗。
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學校食堂的各種不良現象。學生發現食堂里每天都有浪費飯菜的現象,不少學生往往點了很多飯菜卻只吃幾口便將大量的飯菜倒進食堂門口的泔水桶中。這種浪費糧食的現象引發了學生的高度關注,一個主題為“珍惜糧食,從我做起”的綜合實踐活動便應運而生。學生自發制定活動方案,根據方案分成4個小組,每個小組任務明確,并分解到組員身上。如,第1小組調查研究食堂浪費情況,組員有的負責制定調查問卷,有的負責設計采訪提綱并深入學生、食堂工作人員中實地采訪掌握第一手資料,有的進行文獻研究了解浪費原因及對策。學生在實施計劃時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當組員有了新的發現或獲得進步時,筆者和同學們都會對其進行贊揚和鼓勵;當發現有同學出現懈怠或畏難情緒時,學生之間就會相互提醒、監督和鼓勵。大家取長補短,互相幫助,配合默契達到深度合作。通過各小組的共同努力,學生發現了嚴重浪費糧食的原因所在,并且制訂了有關節約糧食的方案,向全校學生發起了“文明就餐,杜絕浪費”的倡議,帶頭邁出了“光盤行動”的步伐。學生還根據調查結果制作了光盤在食堂播放,親手設計制作了宣傳海報在食堂中張貼,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飯菜浪費的現象,并得到全校師生及校領導的支持和贊譽。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筆者發現在自治管理模式下,小組成員們各司其職、權責分明,既互相監督又互助協作。他們擔當著特定的角色,而他們的角色又是無法替代的,這對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和責任意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適時評價,賞識激勵,強化自治
“水擊石則鳴,人激志則宏”,實踐證明,每個學生都渴望被認可、賞識和肯定,他們會在激勵中產生積極健康的力量,形成一種強大的內驅力,從而不斷加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進自我發展。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引導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制訂評價內容、規則、方法,讓評價內容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培養小組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讓評價規則啟發學生遵守規則,實現自覺管理,促進自身和小組的共同進步;讓正面評價激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自信心,增強小組責任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自我約束的基礎上把“自治管理”內化為自己的自覺意識。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評價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并做到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等多種方式的有機結合[2]。教師在活動中要時刻發現和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贊賞,只有言之有據、恰到好處的贊揚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才能真正對學生起到鼓勵作用。如在“珍惜糧食,從我做起”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第2小組負責出黑板報。起初組內有個別學生信心不足,甚至以學習為由推脫小組任務,根據這一情況,筆者與繪畫比較好的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引導組長在任務安排時盡可能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出黑板報過程中和最終效果展示的時候,筆者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從個人工作量及黑板報內容編排、版面設計、最終整體效果等方面進行自評、互評,學生都能客觀公正地給予中肯的評價和建議。經過兩周的努力,學生在自治中終于讓黑板報完美出爐了。筆者不僅在全班學生面前對參與者進行表揚,還將他們的作品拍攝下來參加學校的黑板報評比。評比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參與其中的快樂和成就感。事實證明,筆者通過對學生的激勵以及對他們取得成績的贊賞與肯定,不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完成任務的自我管理意識和創造熱情。
(三)發現問題,智慧解決,高度自治
筆者策劃的綜合實踐活動,均以小組為單位組織開展,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活動對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加強學生自治能力的培養;二是在活動中指導學生進行自治管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實踐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生成性的問題。面對新問題,有的學生依賴性強,不知道該怎么做,出現畏難退縮的行為。筆者因勢利導,與學生一起理性分析問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在高度的自治中完成活動。另外,有的小組長缺乏團隊合作意識,聽不進其他組員的意見和建議,認為自己都是對的,自作主張。甚至有的小組長認為自己是組長,便以組長的身份來要求組員做這做那,而小組成員常常是心有意見卻被動服從,致使小組缺乏民主和諧的良性合作方法。筆者發現這個問題后,立即參與到小組活動中,鼓勵學生出謀劃策、暢所欲言,積極發表各自不同的觀點。筆者以學生伙伴的身份對他們的建議行為首先進行充分的肯定表揚,接著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設想、論證,形成決議后便鼓勵學生大膽去嘗試。還有的小組成員在活動中遇到難題互相推脫,甚至推卸責任,使得整個小組行動緩慢,效率低下。在這種情況下,筆者主要通過自主管理、責任到人、規定期限和定期檢查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監督,并采取適當的獎罰措施,充分發揮小組長的組織帶頭作用,有時還讓組與組之間進行競爭。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學生的自治自主性。但筆者在觀察活動時發現:學優生參與的積極性以及發言匯報的次數明顯高于學困生。尤其在合作學習中,有些學困生常感到無事可做,甚至去做與活動內容不相干的事情。因此在小組評比中,由于有些學困生拖了小組的后腿,大家對其產生了意見,甚至出現了組內不和等矛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及時做好學生之間的“調解師”,并組織一些學生間的幫扶活動,盡可能地為那些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創造更多成功的機會。學優生和學困生之間合作機會的增多,大大激發了學困生的成就感、責任感和集體意識,使學困生對自己的任務全力以赴。筆者除了對學生進行任務分工外,還對他們進行角色分工,例如,輪流讓學生做組長,或擔任監督者和記錄者等,做得好的將得到獎勵。在角色更換中,學生們設身處地地體會到了各個角色的責任與義務,也就學會了換位思考與互相理解,從而更加嚴于律己,使實踐活動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大大提高。
三、加強家校聯動,構筑自治管理機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需要與家庭、學校、社區持續互動,其內容及活動場所均具有開放性。因此指向自治能力培養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需要學校和家庭雙方的共同監督、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合力,產生巨大的教育效果。
筆者非常重視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共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實施活動過程中圍繞活動目標和內容,經常利用座談會或微信群等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讓家長深刻認識到家校合作對學生自治管理能力的提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鼓勵、建議、引導家長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家庭實際情況,與家長共同制訂出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自治管理計劃。在培養學生的自治管理能力時,家長努力為孩子營造健康的家庭生活氛圍,關注了解孩子的思想,增進親子情感,學生在活動中收獲了快樂和綜合素養的提升。例如,在主題為“食品安全”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與家長一同查閱文獻了解食品安全的知識,去超市學習看食品標簽上的成分,與家長共同品嘗舌尖上的美味,與家長共同買菜,體驗做菜的樂趣,體會父母家務的辛苦。成果匯報展示時,家長、學生、教師共同參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PPT、手抄報等,談他們的體驗、感受、收獲。家長們紛紛感慨:參加這項綜合實踐活動后,孩子以往那種依賴、懶散、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漸漸淡化了,他們會主動幫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綜上所述,學生的自治管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學觀,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積極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高學生的自理、自律和自治能力。[1]543
參考文獻:
[1]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李金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項目學習:理念、優勢與改進[J].教育學術月刊,2021(2):88.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