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萬永
(福建省霞浦縣第七小學 福建 寧德 355100)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提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數學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教師孜孜以求的教學目標。現階段的小學生學習準備、行為習慣、接受能力都存在較大差異。如果教學上一味的采取統一步伐,課堂教學上存在“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現象,導致學生成績分化明顯。因此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要有一定的彈性,練習的設計上要有一定的梯度,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力求在微格分層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課標指出:“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注與幫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造成學生學習困難早期原因多種多樣,根據筆者的課堂觀察,四、五年級的學困生普遍自信心不足,學習挫敗感強,參與學習的意愿弱。針對現狀首先挖掘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建立自信心;其次微格分層目標,降低學習難度。
1.1 激勵課堂參與,鼓勵點滴進步。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困生的點滴進步。提問時,把簡單易答的知識點問題留給學困生;課堂常規管理上,學困生專注的聽講要及時表揚;課堂練習中,學困生工整的書寫,也要給予肯定與鼓勵。于細節處發現他們向上生長點,慢慢建立學習自信,有效的激發學習內驅力。如在學習《倍數與因數》時,師指3×4=12,“這是一個乘法式子,我們可以說3是12的因數,4也是12的因數”,師再指2×6=12。根據這個式子誰也能這樣說說,在學優生回答后,接著請學困生復述,并及時肯定他們的回答。在課堂教學中學困生的回答由復述開始,降低思維的門檻,也能培養傾聽的習慣和參與學習的熱情。在學習“找一個數的倍數”這一環節時,師:12是3的倍數,18是3的倍數。3的倍數只有這2個嗎?師:你能說出一個3的倍數嗎?這時,把回答的機會給了學困生,通過他們的回答板書:6、9、24、30......。雖然學困生的回答是不完整的,思維是跳躍式、離散狀。但是根據他們碎片化的回答后,再進行了有序整理分析,同樣能找到求倍數的方法。這樣使學困生認識到自己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慢慢的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了,課堂學習由被動化主動。
學困生課堂中出現錯誤在所難免,有的教師為了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常會選擇不予評價,轉而提問其他學生,等待正確答案的出現。殊不知學困生回答問題時,是鼓足勇氣才舉手的,被冷落后下一次就更沒有舉手的勇氣了。教師應做到“對的要表揚,錯了也要表揚,表揚你回答問題的勇氣”。及時“理答”給予學生心理上的關愛,耐心引導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鼓勵學困生自我糾錯、自我反省,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課標指出:“對于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感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思維空間”。常規的教學流程中,學優生存在“吃不飽”現象:教材內容沒有新穎性,課堂練習沒有挑戰性。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適時合理地對教材進行調整、重組使其處于“最近發展區”,以滿足優生的學習需要。加強知識之間的縱向聯系,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2.1 設計開放題啟迪思考。數學的魅力是引發思考啟迪智慧,開放的練習是促進思考的載體,課中設計開放性練習和趣味性練習,引領學優生探索和思考。如:在學習《倍數與因數》結課時,教師提出:數字本身也存在許多有趣的現象,引導學生找6、28的因數,接著指出把它的各個因數相加就有“奇跡”出現。學生算出后發現因數之和是本身的2倍,隨后介紹完美數。把數學知識與有趣的數學現象相聯系,增添了數學的內涵。如:在學習《質因數》時,出示這樣的練習:在括號里填上素數( )+( )=30,( )+( )=20,( )+( )=24,在學生完成后,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偶數都有這樣的特征?隨后介紹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事跡。在學習兩位數乘法時,設計了63×24,36×42等練習,在得數相同中探尋乘法的奧秘。
又如:在學習《三位數乘一位數》時,教師出示①41( )×2=82( ),②41( )×2=83( )。這樣的練習能突破學生乘法學習的進位難點,兩道題的對比,使得學生懂得要仔細審題、認真對待。題目的開放設計,既能照顧到一般學生的能力與解答水平,又能鼓勵優秀學生尋求全面、開放的解答。練習為學優生提供一個探索的空間,答案的不唯一性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發展。
2.2 關注縱向數學化拓展思維。教師的眼光不能只局限在當下的知識,應整體把握教材體系,根據知識特點“窺一知十”理清它們之間的縱向聯系,教學設計時要有更好的生長點,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在教學小數除法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①3.14÷0.25、3.14×4;②3.14÷1.25、3.14×0.8;③3.14÷0.1、3.14×10;通過計算發現每一組的兩道算式得數一樣,提出:每組算式的第二個數之間有沒有藏著秘密?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學生先是感受到算式的有趣,接著發現0.25×4=1、1.25×0.8=1、0.1×10=1,再引導辨析你會選擇每組的哪一題計算,體會除法轉化為乘法的便利。這樣把將要在六年級學習的倒數知識聯系起來了,用乘法建立兩個數之間的關系,比學生直接觀察分子分母交換位置更加接近倒數的本質。
課堂中還有一部分學生成績和能力介于學優生和學困生之間,課堂學習既不積極也不主動。在動手操作時,只是簡單的參與,大部分時間選擇觀看;分組競賽時,不愿意“拋頭露面”,成為課堂上“沉默的大多數”游離于教師視線之外。課堂上,中間學生大都會“借用”學優生的課堂回答,存在“課堂反正有人回答,我就不用思考了”的想法。其實他們也有自己獨立見解,只是不愿意表達,也有積極表現的念頭,卻常常害怕失誤。教師要在課堂中創造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激發中間學生的學習動力,實現主體發展。
如:在課堂上出示練習時,要求學優生不急于喊出答案,避免其課堂表現的“強勢感”,而是要求全體學生先獨立思考、嘗試解答。在教師的巡視中,給予中間學生必要的引導和提示,鼓勵表達、激勵參與。又如:在小組合作中,把學習水平相近的中間學生分在同一小組適時“斷奶”,讓他們對小組活動有責任擔當;同時由于水平接近心理上沒有壓力,而敢于發表觀點展示自我。
在數學教學中,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正確處理教材有效展開分層教學,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的課堂參與。在外部條件和內在作用下,突出學生課堂主人的主體地位。帶動學困生學習,激發中間學生的潛能,推動學優生前進。盡可能地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所有的學生在數學上都能獲得發展,達到“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