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漪雯
摘 要:生活是習作的源泉。文章的寫作與生活實踐是密切關聯的。沒有生活,習作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讓學生的習作具有生活的味道,就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融入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表現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寫作,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文章結合教學實例,從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生活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讓他們的習作充滿生活味。
關鍵詞:小學;習作;生活;觀察;體驗;積累;表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往往只重視對學生進行寫作技巧的訓練;如何謀篇布局,如何開頭結尾,如何遣詞造句。這樣做,其實也不無道理,就像是給了學生許多的建材。至于要建筑什么樣的房子卻沒有圖紙,以至于學生習作都成了一個個空中樓閣,又如同繡花枕頭一包草。有的滿篇假話套話,有的是大話空話,一看就是胡編亂造,許多都違背生活常識。究其原因,其實是學生習作與社會生活脫節。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也是學生習作的源泉。要讓小學生作文充滿生活味,作文教學就要引導學生進入生活,探本尋源,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生活,表現生活。
一、 觀察生活——練就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一位藝術家曾經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是美好的——藍天、白云、陽光、草坪、鮮花鋪滿大道。家庭、學校、同學、親友也有很多美好的情感,當然也有許多遺憾。之所以許多學生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只是缺少一雙善于觀察、發現的眼睛。人們往往被現實的不如意所蒙蔽,以至對身邊的美好事情熟視無睹,置若罔聞。
生活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教科書,其封面色彩絢麗,其正文內容豐富。如何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習作的素材,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和訓練學生,要教給他們觀察的角度與觀察的技巧,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將古人的“處處留心皆學問”改兩個字就是“處處留心皆生活”或“皆素材”。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觀察家”,讓他們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生活。
學生只有經過了科學系統的觀察指導和訓練,才知道觀察什么,怎么觀察。觀察行為不應是局限于對一般事物的泛泛觀察上面,而應該從積累的角度,進行長期、系列的定向、定位觀察。比如秋季來臨,可以讓學生觀察秋天的氣候變化和物候特點,讓學生將秋天與春夏冬三個季節進行比較,然后組織學生互動交流,把自己對秋天的觀察結果,與比較結果講給其他同學聽。還可以回憶一下秋天里的故事。在此基礎上再布置學生寫與秋天有關題材的習作,自然學生就有話可說,有情可感了。
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每當學生親身經歷了某次活動后,教師布置的作文往往就寫得比較好。這表明,學生走進了生活、觀察了生活,就有了寫作素材,就可以妙筆生花。現在學生物質生活豐富了,生活的空間反而變小了。過去學校常組織的春游、秋游、遠足、參觀等活動,因為怕出事故,便因噎廢食,或取消、或限制在校園周邊。小學生只是簡單的家、校“兩點一線”,甚至在上學、放學路上和同學一起玩耍、嬉戲、打鬧的快樂,也被各自家長的接送所取代了。對此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從有限的生活空間、活動中去“淘金”。如利用課前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講早晨的見聞,與學生談談生活中的熱門話題。慢慢地學生對生活有了敏感性、有了洞察力,生活中的趣事、樂事就這樣成為學生的習作素材,在學生的筆下留下永恒的印跡。
二、 體驗生活,培養一種熱愛生活的情感
語言是生活的結晶,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只有真正融入生活的人才有體會,才有所得,才會具備不吐不快的沖動。倘若一個人對生活、對人生、對社會漠不關心,與生活產生嚴重的隔閡,那么就不可能寫出富有生活味的習作來。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努力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為了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模擬生活場景,讓學生上臺表演。
例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寫《第一次××的嘗試》,習作要求回家幫父母做一件過去從沒做過的事,切身感受一下家務勞動的艱辛與快樂。本次教學目的是讓大家體會為人父母的辛勞與不易,在寫作之前教師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講臺上將在家做家務事情的過程回放表演給全班同學看——表演是否合情合理,是否真情表露。全班同學相互評點,當場指出。為了不在大家面前出丑,學生都認真準備。不僅在家積極完成,認真去做,有的還主動要求多做幾件。在家長指導幫助下,選擇自己認為把握最大,做得最好的一件。表演時,學生各自準備了簡易道具,如圍兜、袖套、手套等。要求全班同學注意觀察臺上的表演過程是否恰當,是否真實。還要求對臺上表演者的動作、表情進行認真觀察,揣摩表演者的心理。因為有了真實的生活體驗與心理感受,大家的習作水到渠成,充滿了生活味。一個學生寫道:“我小心翼翼舉起鍋鏟,給鍋里的蛋翻了個身。回身去取醬油,卻把不小心把醋瓶打翻了。剛把醋瓶扶起來,蛋鍋又飄出了一股焦味,急得我滿頭是汗……”作文雖算不上如何精彩,但每句話都是作者自己真實的經歷與感受。有個同學在習作結尾寫道:“通過第一次的家務勞動,我改變了最初的想法,覺得做什么事情都是不容易的。”
為豐富小學生的校園生活,學校經常會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節慶活動、社團活動、運動會、藝術節、科技節、閱讀節、歌手賽等。這些都是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的好機會。在活動過程中,心有所系,情為所動,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有趣、有味、有生活。規定每位學生必須報名參加一兩項藝術類活動,兩三項體育、科技類活動。學生作為活動主角,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整個活動過程是學生觀察生活,學習生活、體驗生活的過程。活動中有成功的喜悅,也難免有失敗的遺憾。酸辣苦甜,這就是生活的味道,把它碼成文字,習作自然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