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雯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確保問題情境具有較強的趣味性、探究性、啟發性以及挑戰性,在此基礎上才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激發其探索欲望,使其能夠融入問題情境中,主動、認真地對問題進行思考,并且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其解題能力與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文章分析了創設問題情境、構建小學高效課堂的方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問題情境;小學數學;思維能力;高效課堂
數學知識有著很高的抽象性。所以,在學習中,學生時常會面對解題困難,無法對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理解與掌握。因此,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積極地創設問題情境,充分堅持由淺入深的基本原則,為學生創設出趣味性、開放性與系統化的問題情境,使得學生可以通過探索與思考不斷地增強個人的解題能力以及綜合素養。
一、 創設趣味化的問題情境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其注意力難以長時間地集中,比較貪玩。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教師就要努力創設趣味化的問題情境,從而更好地開發學生的智力,啟迪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圓的認識”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請你們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談談自行車以及汽車的輪胎都是什么形狀呢?”學生會回答:“是圓形。”然后,教師繼續提問:“請問大家是否可以將這些輪胎做成正方形、三角形或者是長方形的呢?”學生經過討論與分析后提出個人的看法。接下來,教師為學生演示“車軸的安裝位置”,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并且對比分析,從而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到“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相等”。通過這種趣味化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可以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其學習效率。
二、 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數學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教材內容科學地設計教學內容,深挖現實生活中蘊含的數學資源,創設出形象、生動的生活化問題情境。在此基礎上使得教學工作和現實生活有機地關聯起來,使得學生更加關注數學知識,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發現、思考與學習的意識。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折扣”的相關知識時,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了解商場開展的“打折”促銷活動,結合該主題為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七折、九五折分別代表什么含義呢?能夠用百分數進行表示嗎?”學生在對問題進行回答以后,教師繼續提問:“老師身上這件衣服是在超市參與打七五折的活動時購買的,原價是200元,請同學們計算我購買時花了多少錢呢?”然后,學生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通過口算快速地給出答案,并且也更加深入地了解折扣的概念,了解現價與原價分別代表的內涵與計算方法。
三、 創設知識遷移的問題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與技能,實現對這些知識與技能的有機整合,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新的知識整合能力,使其實現對知識的科學遷移,培養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知識與概念進行學習與認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應用能力,使其可以具備整合知識并且遷移知識的能力。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即沒有深入地研究與分析問題。究其根本原因,即為學生儲備的知識還存在著很差的情境性以及條理性,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無法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所以,為了改變現狀,教師就要積極地創設知識遷移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實現對問題的有效遷移。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請問同學們,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計算規則有哪些呢?”然后引導并且鼓勵學生能夠自主地將整數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進行遷移,進而推導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方法。如此,可以幫助學生復習與鞏固所學的舊知識,而且使其在大腦中建立統一、有機的整體,更快更好地學習新知識,實現對新舊知識的有機關聯與融會貫通。
四、 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設置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堅持以生為本,充分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體,為學生營造出開放性的問題情境,改變學生的思維定式,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更加科學,培養其解題能力。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一題多解”以及“多題一解”的訓練活動,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數學知識,掌握解題的技巧,而且可以深化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學會舉一反三,實現對解題方法與技巧的靈活運用。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比的認識”相關知識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把比和以往所學的除法運算以及分數展開對比分析,基于此總結并且歸納出比的性質。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把比的化簡以及除法運算、分數的化簡進行有機地關聯,在此過程中充分體會到“變中有不變的”一種數學理念。然后,教師再組織開展練習活動,可以為學生設計以下問題:“同學們,小明家要利用長度為36m的籬笆圍出一個長方形的菜地,其中長和寬的比例為5∶4。基于此,你們能夠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并進行解答。”有學生設計的問題是:“求出長方形的長和寬。”解題思路:題目中長和寬的比例是5∶4,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夠列出長的計算方式為36÷2×5/(5+4)=10m,寬的計算方法為36÷2×4/(5+4)=8m。針對該問題,有的學生選擇用列方程的方式進行解答:“設長與寬分別是5x米與4x米,由此能夠列出方程(5x+4x)×2=36,解出x=2,所以長方形的長是5×2=10m,寬是4×2=8m。”不僅如此,還有學生提出的問題是:計算出該菜地的面積,解題方式即為首先將長方形的長和寬計算出來,然后再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長×寬,進而計算出菜地的面積。
五、 創設蘊含疑問的問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