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習作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尤其是小學高年級段,習作要求更是嚴格。對于習作表達不再僅僅是趣味性與自我表達為主,更是通過觀察、分析然后進行創新性技巧性創作。由此,教師應根據基礎素養的教學視角,重新定位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改善傳統教學課堂的弊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習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3-0081-02
【本文著錄格式】陸衛華.小學語文基于核心素養的習作課堂教學路徑[J].課外語文,2021,20(13):81-82.
前言
發展核心素養就是要落實“終身制”,以培養小學生終身受用的綜合素養為最終目的,以高度概括性對核心素養進行解讀,發現其核心思想就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終身需要的品格和社會生存能力。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是語文課程中的重點發展方向,是語文核心素養中對“寫”的要求,習作不僅要完成基本授課目標,還要在以學生為主的基礎上,教會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社會、創造自我。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習作能力培養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有助于提升學生寫作熱情
核心素養下的學生習作培養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寫作熱情,因為這樣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主的,是自由的。專注于釋放學生的天性和創造寫作寬松、民主的環境。從學生的自主性基本素養意識的角度是完全免費的,所以學生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并積極發展自己的學習,這種學習環境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
(二)能確定學生學習主體地位
核心素養下的習作課堂更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做到“筆拿在學生手里”,實現自主寫作模式。能從不同學情、不同特點出發,針對性教學,實現個性化寫作。基于核心素養視域的教學背景,教師把教學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了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包容的心態去對待差異,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放松心情,自由表達,實現知識自主建構的過程。學生只有在這樣能夠“肆意”表達的環境中,才能實現自由創作,實現靈感和思維雙重迸發,在迸發的過程中 完成習作能力的提升,進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能夠促進課堂有效性
傳統習作課堂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實行機械性的知識“滿堂灌”,將知識 “一股腦”地塞進學生的大腦里,學生吸收被動且吸收效果并不理想。核心素養理念強調自由寫作,教師實現課堂“自由行”,可以任由學生將自己的思想、想象付諸筆端,教學觀念及教育目標的轉換,更加契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這樣的課堂之中,學生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聞和自身發展的責任感。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一人的“獨角戲”,而是師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在習作的天地中“自由翱翔”。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習作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一)明確核心素養指向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保持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的一致性,首先,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教育目標的方向不應停留在訓練寫作技巧,促進寫作與其他學科領域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認識和升華文本在研究中的價值。其次,教師要注重實踐教學的連續性,根據實際教學時間調整教學目標,實現目標的聯動。分配教學的總體目標定位,有利于學生從教學任務的解讀中獲得核心素養的更大的發展。
(二)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語用價值
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風向標”,里面有很多元素可以作為習作教學設計的素材,教師要學會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熟悉教材并運用教材是教師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選擇教科書時,要遵循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學生學習整合漢語知識、掌握寫作技巧、準確表達他們的能力有限,這時需要 教師從旁指導,學生接受指導才能理解其含義,使教學設計內容能夠促進學生的核心讀寫能力。例如,部編版小學二年級下冊中《寫喜歡的動物》的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已經學過的知識點作為課堂教學導入,先進行口頭的思維教學:“同學們,你能說說你最喜歡的動物長什么樣子嗎?然后老師來猜一猜。”學生1:“它有長長的耳朵,短短的尾巴,還有一雙紅眼睛!”教師:“老師猜是小白兔!對不對!”學生2:“我喜歡的小動物會抓老鼠,身手矯健,白天睡覺,夜里很精神?!苯處煟骸笆切』ㄘ垖Σ??”通過記住動物的特征和口頭語言在情感表達上的影響,然后老師教會學生對知識進行遷移并提供了結構性的例子。通過這樣的環節設計,學生可以收集本單元中的詞匯與知識,整合單元內部知識的橫向性,學生通過寫作練習將知識轉化為寫作能力,同時實現語言素養語言水平的發展,并推動思維水平的提高到正規化。
(三)習作教學回歸生活
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小學習題教學要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注重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培養良好的觀察質量。因此,教師應將生命觀察應用到實際的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不僅要學會觀察,還要用心觀察,這樣才能用問題作為引導,來觀察生活的細節,提煉作文的內容。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出觀察目標,而且要提供一定的觀察方法,使學生的作文寫作變得“井然有序”。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菜園里》一課時,教師可以找到相關的動畫資源,這些資源可以通過圖像、文本和語言激發學生的感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提高他們的記憶效率。在低年級教育中選擇影視材料時,教師應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入手,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影視材料在教育中的作用。在情景導入后鼓勵學生根據所觀看影片進行生活中的觀察,觀察身邊的菜園或者花園都是什么樣的,活學活用,達到生活感知教學的目的。生活感知教學的目的,是積極地帶領學生走進生活,但是教師也要負責將學生“帶出來”,教學方法再怎么多樣化,最終都是要回到課堂,生活感知教學模式也是如此,讓學生“走進去”的時候,也能積極地“走出來”,直到最后“寫出來”,這樣才是達到了教學的目的,這就對我們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能將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也能及時將精力收回,最終達到寫作能力的提高。
(四)創設情境教學,豐富學生習作感受
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是小學教育順利發展的前提,核心素養的實踐性在于學生需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盡最大努力豐富學生的教學經驗,激發學生直覺情感。豐富的教學經驗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專注于習作練習,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提高獨立學習能力,并以積極的方式促進改變學生的思維。只有具備良好的核心思維能力,才能寫出具有清晰的邏輯思維和良好結構的好文章。例如,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習作練習《寫一處自然景觀》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對學生進行“沉浸式”景觀體驗,將抽象的自然景觀內化成文字,使學生“下筆如有神”,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寫作的魅力,產生一種想要抒發情感的“欲望”。再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的《金字塔》教學中,在學完課文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生活中建筑物的說明文練習,比如家附近的信號塔、商場地標雕塑等,促使學生形成生活觀察思維向寫作邏輯思維轉化能力,習作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形成。
(五)讀寫結合提升習作教學效率
習作的初級階段,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寫作經驗,因此,在教材編排上,部編版教材不僅保留了原有教材的書信、讀后感等應用文,還增設了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文章類型。這樣的改革更說明“讀寫不分家”,只有學會閱讀,才能將心中所想付諸筆端,實現習作能力的提升。在通讀課文之后,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在讀完這篇課文以后,課文是如何介紹太陽之‘大的?”學生:“主要是用了列數字、舉例子的方法。”教師進行說明文習作技巧分析:“因此,數字可以將我們無法想象的距離、面積進行具體的展示,但是,光有數字也不夠,因為我們還是無法想象,因此在說明文中還是會用到舉例的方法將抽象化為具體?!?/p>
三、結語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習作教學是文體知識與文章讀寫實踐的成果,也是準確閱讀理解文章、有目標、有成效寫作的前提。在語文教學中,文體意識是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關鍵之一。教師應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結合策略做出教學設計,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熊梅,王敏,仲秋紅,梁曉松,袁娟,劉華.小學語文習作單元學習模式的實踐探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0(1).
[2]王學東.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探究[J].科技視界,2019(12).
[3]闕朝乾.論基于核心素養優化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華夏教師,2018(13).
作者簡介:陸衛華,女,1991年生,江蘇張家港人,本科,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