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摘 ?要: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等重要職能,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基本問題。新時代背景下,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品牌建設,對于提升支部戰斗力、促進黨員模范先鋒作用發揮、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高校開展黨建資源優勢的基礎上,以黨建品牌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協調發展為切入點[1],指出目前高校黨建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論證了兩者融合發展的理論邏輯,從建好兩支隊伍、做好兩個融合、抓好兩個建設三方面論述了提升路徑。
關鍵詞:黨建品牌;思政育人;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7;D26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7-00-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2],推動其建設成堅強的戰斗堡壘。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職能[3],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四個服務”,必須加強黨的基層建設。而高校黨建工作品牌化建設是推動黨的基層建設工作創新發展、提升科學化水平的有效途徑。在新時代背景下,打造黨建品牌,將黨建與大學生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才能培養出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基層黨建品牌建設現狀
(一)黨建品牌建設趨同性強,特色凝練不夠
一是高校基層黨支部在打造黨建品牌時對定位缺乏系統思考,多集中在紅色朗讀、設立先鋒崗等常規理論學習和活動上,品牌趨同性強,亮點不顯;二是未與學科特色、支部特色相結合,沒有充分挖掘高校基層支部的特點,導致品牌打造與支部實際、黨員實際結合不夠,特色不彰顯;三是抓“痛點”不準,沒能充分結合工作難點,受眾多集中在支部黨員,大多數學生對其了解和認可不夠,價值不高。
(二)黨建品牌建設變動性強,長期培育不夠
一是部分基層黨支部創建黨建品牌時,多為應付臨時性的工作任務,品牌凝練缺乏系統性和規劃性;二是支部書記更換時,通常會另起爐灶創建新品牌,長期培育不足;三是對黨建品牌重申報輕培育,疏于過程管理,空架子多,機制化的內容少,含金量不夠。
(三)黨建品牌建設與新媒體融合不夠,創新性不足
立體化網絡矩陣打造有待提高。一是需要進一步發揮兩微一端的作用,通過平臺共建、活動共推、資源共享、聲音共鳴,增強促進黨建活動與網絡陣地互聯互通的能力。二是需要培養學生網絡宣傳員隊伍。高校黨建需要進一步打造政治過硬、素質過硬的學生網絡宣傳員隊伍,增強網絡宣傳和斗爭能力。
(四)黨建品牌打造與思政教育未形成合力,凝聚力不夠
一是黨建品牌打造對思政教育的引領不夠,黨建與思政存在“兩張皮”現象,沒有充分發揮思想引領的方向指引作用;二是黨建品牌打造對思政教育的統籌不夠,在具體的育人工作中,兩者配合不夠緊密,工作缺乏統籌性和同步性,未形成合力;三是黨建品牌打造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夠,未能實現黨建理論學習、情景教育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互動、互融、互補、互促,吸引力和教育成效有待提高。
二、“系統觀念”下黨建品牌打造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邏輯起點
(一)“系統觀念”的基本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中首次提出了“堅持系統觀念”,這是本次會議精神的一大亮點,更是對過去發展經驗做出的重大概括。
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方法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目前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發展中堅持系統觀念,需要我們用辯證地、普通聯系地、全面地眼光看待問題;需要加強前瞻性思考,在未雨綢繆中辨明方向,加強全局性謀劃,在通盤考慮中做好頂層設計,加強戰略性布局,在穩中求進中抓住主要矛盾,加強整體性推進,在上下一盤棋中揚長避短,提升發展效能;需要把發展的速度、質量、效益、安全等有機統一起來,強固根基,發揮優勢,打牢基礎,做好短板和弱項的補齊。
(二)黨建品牌打造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論架構
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平臺,在黨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也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生命線”。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要求,以系統觀念為指導,并將其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方能不斷完善育人體系,培養出更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力奮斗的時代新人。黨建品牌打造和思政教育不是簡單的機械組合相加,而是要通過融合真正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通過把兩者工作關聯性統一來看,增強政策配套和制度銜接,在統籌兼顧中實現協同發展;做好統籌設計和整體推進,突出重點,發揮優勢,將育人的近期、中期、長期目標熔鑄在工作路徑中;堅持問題導向,做到精準施策,將漫灌變為滴灌,避免“木桶效應”,提升學生的獲得感。
三、高校黨建品牌打造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徑
(一)建好兩支隊伍:做好支部書記和黨員培養,夯實支部基礎,增強組織力
第一,充分發揮高校思政工作隊伍的作用。近年來,高校思政隊伍獲得長效發展,在專業化、職業化道路上走得既穩又實,為大學生價值引領提供了堅實基礎。將思政隊伍吸收到黨建隊伍中,有利于透徹研究黨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做到前瞻思考、系統謀劃、循序漸進、科學高效,這也是實現高校黨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提。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積極性,加強“雙帶頭人”培育,將思想覺悟高、專業基礎好、工作能力強的教師吸收進黨建隊伍,發揮專業優勢,促進黨建與業務融合,可促進學科特色對黨建品牌建設的助力,真正將“一支部一特色”落在實處。
第二,發展黨員要“重質量、輕數量”,嚴把入口關,將入黨動機是否純正作為重要審查點;嚴把推優關,建立公開公正的推優程序;嚴把考察關,著重考察發展對象的思想品德、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嚴把發展和轉正關,既看一貫表現,也看關鍵時刻表現,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同時要充分發揮黨員自檢、民主評議、意見征集等監督作用,配合黨員先鋒崗、責任區的設立,讓每名黨員都成為一面旗幟。
(二)做好兩個融合:做好黨建、思政課堂與新媒體的融合,構造育人大格局,增強感召力
第一,以黨的思想建設為核心,引領思政教育方向,以思政教育創新為載體,增強黨建生命力。將理論學習與第一、二課堂充分融合,將支部活動、主題黨日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文體課堂充分貫通,將思政育人載體充分運用到黨員教育中,實現優勢互補,實現“質量黨建”和“精準思政”,提升育人實效。
第二,打造立體化的新媒體宣傳矩陣,用好QQ、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培養好網絡宣傳員隊伍,促進線上線下教育的互補,增強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主動出擊意識。通過創新形式,輔助視頻設計、圖文、特效等技術,讓網上教育更有底氣,增強吸引力;通過持續更新,增強與青年學子的黏性,營造“處處可得、時時可及”的教育空間,提高引領力;通過培育網絡宣傳員隊伍,帶動更多學生加入進來,主動發聲,增強教育的針對性;通過堅持問題導向,將落腳點放在傾聽學生呼聲,解決學生關心的問題上,增強教育的親和力。
(三)抓好兩個建設:做好支部特色建設和制度建設,架起黨建新引擎,增強影響力
第一,做好支部特色建設。結合專業特點,在課堂教學和教育日常中融入黨建、思政元素,在學科優勢、專業特色上下功夫、動腦筋,與科技創新結合起來,與科學研究結合起來,與服務社會結合起來,與文化傳承結合起來,與國際交流結合起來,尋找支部的“觸點”和“融點”,充分發揮高校基層黨建優勢,打造有思想、有深度、有特色、有價值的黨建品牌。
第二,做好制度建設。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共同參與、不斷完善和長期投入的過程,基層黨支部層面要不斷完善具體實施制度,促進品牌建設的規范化、持續化和常態化。一方面要增強制度意識,將其作為提升工作質量、科學化水平和支部建設成效的重要保障。圍繞長期困擾支部建設的重點難點問題,找癥結、出實招、求新解,增強制度的針對性、指導性,確保制度立得住、行得通;另一方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的精神,“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一茬接著干”的傳統和“久久為功、行穩致遠”的制度保障,讓凝練出的黨建品牌固化下來,在新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構建最堅實的陣地,打造工作新亮點。
參考文獻:
[1]唐紅艷,湯志華.高校黨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94-96.
[2]周長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殘疾人事業重要論述 以黨的建設引領新時代殘疾人事業新發展[J].機關黨建研究,2021(1):19-21.
[3]雷艷玲.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高校保密教育工作體系構建[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6):47-51.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