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旭
◆摘? 要:在“課程思政”教學理念下,大學的相關課程應將思政德育融入到教學之中,實現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缺乏思政意識,再加之教學目的過于功利化,使得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思政教育效果不夠理想。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分析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落實的現狀,并就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生態化教學模式進行探究,僅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生態化;教學模式
“課程思政”并不是一門課程,而是一種教育理念,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到各類課程教學之中,實現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學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符合“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要求。生態化教學模式,屬于新興教學模式的一種,由生態學理念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所形成。所謂“生態化”,指的是尊重自然、尊重人最根本最原始的特征的一種理念。引申到教育領域,指的則是尊重學生的天性與個性,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使學生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的過程。這一理念,與國內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相符合,且有利于培養創新性人才。因此廣大教師應積極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生態化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落實現狀
(一)教師的思政意識有待提升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廣大教師會將主要的精力放在英語方面內容的教學上,而對融入思想政治方面教學內容的認識不足,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很少涉及思政方面內容。即使有的教師希望將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想政治教學相結合,但是由于自身對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識不夠熟悉,因此難以將其融入到英語教學之中。另外,由于教師的教學任務比較繁重,往往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英語教學之中,無暇顧及思想政治教育。
(二)教學內容涉及到的西方元素過多
教材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工具和參考,而在英語教材編寫過程中,為保證英語語言的原汁原味,因此會在教材中融入大量的西方元素,這必將導致教材中涉及到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相對較少,進而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不利影響。同時學生長時間的接觸西方文化習俗,不利于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
(三)教學目的過于功利化
目前,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教學目標功利化的現象,教學多以通過四、六級考試或者通過研究生考試為導向。在此背景下,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存在明顯的功利性,進而導致大學英語淪為應試教育。廣大教師的教學內容以四六級以及考研的考點為主,未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英語教學之中。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生態化教學模式
為落實我國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需要廣大教師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生態化教學模式,實現英語教學與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機融合。
(一)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
教師是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對于“課程思政”的效果而言,關鍵在于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和思政教育能力。廣大教師應認真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要認識到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英語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還要將學生品格的塑造、價值觀念的引領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等作為教學主要目標。除此之外,英語教師還應加強學習,掌握思想政治相關知識,并善于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與英語教學的結合點,這樣才能更好的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英語教學之中。同時,大學英語教師要為學生做出表率,以自身正確的價值取向以及道德規范來引領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這樣才能使教學既做到“言傳”,也能做到“身教”。
(二)創新教學內容
“課程思政”需要以教材為基礎,因此,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應始終秉持“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中華文化素材,這樣才能使英語教學更好的結合中華文化內容,為“課程思政”奠定基礎。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應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內涵,另一方面應積極搜集相關素材和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利用英語來介紹中國的民俗、文化以及地理等中國元素,這樣既能起到鍛煉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作用,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英語之中,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文化元素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熱情。
(三)摒棄教學功利化思想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教學目標功利化是影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生態化教學模式開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廣大教師應摒棄教學功利化思想,正確認識大學英語教學的作用和意義。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知識的傳授與價值的引領,但是目前人多教師都將知識的傳授作為教學的唯一目的,忽視了價值的引領,導致教學的功利化現象十分嚴重,教師和學生都以應付考試為目標,這樣教育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首先要應秉持“思政育人”的理念,積極探索英語教學與思想政治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其次,教師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在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節融入思想政治內容,引領學生的價值理念和人生觀念,將其打造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進而教師應積極轉變觀念,構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生態化教學模式,實現英語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出大學英語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特點和優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水芳.協同育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9(01):67-70.
[2]林綠.電鍍專業英語的生態化教學模式探析——評《表面精飾專業英語教程》[J].電鍍與精飾,2020,42(12):53-54.
[3]陳立新.新媒體大數據背景下高職學生提高英語學習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36(08):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