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應與時代發展同向同行。英語教師應關注自己的職業發展,努力做好教書育人工作,要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教材里的思政因素、開發與時俱進的網絡輔助教學資料、整合成具體的課程思政材料,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英語教師要順應互聯網+信息時代的發展,根據學情、教情,積極的改革教學方法,在其中融入思政元素,開展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的混合式教學。新時代要求英語教師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進行教書育人工作,既要在培養合格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同時,也必須提高教師個人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政治覺悟。
◆關鍵詞: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職業發展
一、引言
課程思政是在21世紀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誕生的一種全新的思想教育理念,理念的完善主要歷經3個階段。2016年12月,習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人民教師應在課程思政體系的建設中要發揮重要作用,一定要把“立德樹人”謹記于心,篤之于行,在教學活動全程,要善于將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對學生全程進行思政教育。
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要求,“梳理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體系教育的無縫對接”。全國高校意識到在各專業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各專業響應黨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積極部署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各位教師要積極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教學和研究。
2020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明確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類課程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睒嫿ü不A課的課程思政體系十分重要,它關系到每位大學生的個人品質和思想狀況。在目前復雜多變的世界形勢下,為了培養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公共基礎課的教師任重而道遠。
二、英語教師在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英語課程具備工具性,幫助學生增加了一定的英語知識,掌握了一定的英語交際技能,幫助一些同學通過了國家英語等級、托福、雅思等考試;英語具備人文性,中外文化的介紹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人文知識;英語是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目前在信息傳遞與國際交流中占據十分重要地位。因此處于信息時代的英語教師在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但是,作為一門大學必修課,英語教師多局限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只注重了西方文化的介紹,卻忽略了宣揚我們世代相傳、彌足珍貴的精神寄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過去的教學中,英語教師往往只注重了“教書”的工作,忽略了“育人”的工作。時至今日,我們發現“育人”工作更加重要,“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育人關系著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長久永安和國泰民安,是一個不容忽視、不容推遲、不能馬虎的工作。
因此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英語教師應完成授課任務,還應承擔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任務。使得學生通過學習、使用英語這一語言工具,培養愛國情懷、弘揚民族傳統、傳播中國文化,讓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國。
最近展開一個在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實施情況的問卷調查表明,學生對于課程思政有一定的認知,他們從內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希望通過形象的語言學習和中西文化對比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擴展視野、增加英語知識、提高英語應用能力。英語教師有責任幫助正在成長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他們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情懷,把優秀的民族文化和傳統傳遞給他們,使他們感受到民族歸屬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英語教師的教書育人工作
1.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充分挖掘思政因素,對學生進行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
英語教師要積極整合教材和開發教學資料,篩選出合適的思政資料:例如,歷史傳統、思維觀念、風土人情、風俗禮儀、文學作品、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有助于培養和全面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人文材料,從中挖掘出適合學生的思政教育資源,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能量,進行顯性和隱性教學。巧妙的將課程思政教育元素滲透于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使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變得形象,更加容易被學生理解吸收,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增強教育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立德樹人”是各位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任務?;凇叭庇烁窬值囊?,英語教師注意在課前、課中、課后開展課程思政活動。在課前,教師要根據學情教情,重新修改課程標準;精心布置新學期的教學計劃,并將課程思政融入到章節活動中;整合教材資源,篩選出學生的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教學資料中的課程思政因素。在具體課堂活動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全過程。注意結合授課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民族意識,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將育人工作與教書工作結合起來。開學伊始,開展開學第一課教育,升國旗、奏國歌是必備的環節,介紹國歌國旗的歷史,激發學生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詞匯、閱讀和聽力教學中巧妙、自然地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因素,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點滴中感受愛祖國、愛人民、擁護黨的領導的重要性,感知在生活中發現真善美、傳播美的責任擔當。為了拓寬學生視野,更新傳統教學內容,積極收集豐富新鮮的英語材料,嘗試以擴充閱讀的形式,開展英語教學。這些資料有中國的傳統文化、時事新聞、英雄人物、社會變革等,這些語料真實活潑、緊貼生活、簡單通俗、與時俱進、弘揚傳統,更加容易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意識到生于華夏、何其有幸,進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在課后,英語教師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習慣,注重選擇含有課程思政因素的資料,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后活動。充分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以演唱、情景劇、演講、舞蹈、繪畫等多種形式,將語言學習與家國情懷相結合,將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英語為載體的文化教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2.順應互聯網+時代要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混合式教學
“線上學習、線下輔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適應了信息時代的發展、提高了教學效率。尤其是在疫情期間,網上授課成為主要模式,這就要求英語教師改變教學觀念,提升個人使用現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綜合研究學情、教情,教學內容等因素的前提下,將教學從傳統的粉筆黑板模式升級成教室課堂與在線課堂,同時進行的模式。在教學平臺上,積極建課,并注重所選內容的課程思政因素。筆者認為,世間一切愛國愛家,一切真善美,一切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一切規范人的社會行為、培養健康人格的資料都具備課程思政因素,都可以被采用。
混合式教學拓寬了學生的的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教學活動既有課堂又有線上。教師引導學生下載多種有針對訓練英語能力的英語學習APP,鼓勵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天天打卡學習,培養他們學習的毅力和恒力,這也是人格的一種塑造。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布置的視聽說任務,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積極地引導進行辯證的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洋為中用”。意在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用英語進行表達,利用自己的專業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混合式學習還將施教者與學習者得關系拉近,使得師生之間更加融洽,這體現了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積極效果。
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混合式教學,最明顯的育人效果體現在學生的期末英語才藝展示上。由于減少了傳統課堂的束縛,學生可以自由的通過線上線下進行自主學習,個人的英語表達能力和專業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學生進行了英文歌曲演唱、英語趣配音、英語詩歌朗誦、英語海報等作業展示。這種獨特的美的表達方式,不僅展示了英語課程的教學成果,還展示了年輕人的積極向上、朝氣蓬勃,表達了學生對祖國的的深情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這是課程思政教育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最明顯的教書育人效果。
3.英語教師要不斷提高個人思想覺悟和提升個人教學能力
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應與時代發展同向同行,英語教師的工作要教書與育人并進;在培養合格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同時,提高教師個人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業務能力。認真學習黨和中央的政策方針,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恪守職業道德,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立德樹人”當成自己任務的重中之重,認真完成自己的教學育人工作。緊跟信息時代發展,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根據信息時代要求,積極地推進教學改革,擴展自己的業務知識,鉆研教學規律,培養信息時代的各項教學能力。
四、結語
在新世紀各種思潮風云激蕩的背景下,英語教師將課程思政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是時代的發展和必然。英語教師必須視民族利益和國家前途作為己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特點和研究學生專業特點,在日常教學中,傳遞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培養文化自信”,積極探索研究課程思政的體系建設,使得培養的教育對象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幫助學生利用自己的專業,借助英語這一語言工具,把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弘揚出去,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欣賞中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2]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2017年12月[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mtbd/201712/t20171207_320840.html.
[3]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年6月[EB/OL]http://education.news.cn/2020-06/05/c_1210647112.htm.
[4]陸曉紅.走向跨文化理解的外語課程與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19(09):83-89.
作者簡介
駱云梅(1977.03—),女,漢族,河北衡水,河北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語用學。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9年河北省職業院校外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藝術類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ZYWYJG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