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開展和深入,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核心。但目前以紙筆測試為主的評價方式限制了兒童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表現性評價作為一種直接評價的方法,能對兒童的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它們在閱讀中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運用能力進行直接評價。文章通過探討表現性評價在閱讀教學中具體措施,構建有效評估兒童閱讀能力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閱讀能力;評估
一、 紙筆測試的局限與表現性評價的興起
閱讀是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表達的能力,還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目前,紙筆測試在學校教學評價中大行其道,它側重于書本知識的考查,關注結果而忽視學習過程;對非知識因素難以考查。閱讀作為語文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平時的學業檢測中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如何對兒童的閱讀能力進行有效的評估,很少得到足夠的重視。《語文課程標準》:指向語文核心素養要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評價,才能助力學生的長久發展。
表現性評價20世紀80年代產生于美國的一種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早就廣泛運用于音樂、體育、美術、戲劇表演等學科。作為一種直接評價的方法,它不僅能直接評價兒童的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還可以有效考查兒童在閱讀中產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由此可見,將表現性評價引入語文閱讀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 表現性評價的內涵闡釋及它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表現性評價的定義
表現性評價運用于閱讀教學的整個過程,從閱讀開始前到閱讀開始后。具體來說,表現性評價是學生在真實的情境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完成規定問題或任務,證明學習過程和結果,教師依據設計好的評分規則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閱讀表現性評價從多角度評價學生的閱讀學習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自我的評價,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動手動腦完成閱讀任務或者具體的操作,進行知識的遷移與互動的生成。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素養,更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具體落實到閱讀教學,具有具體的閱讀能力是關鍵。由此可見,表現性評價是對學生閱讀能力更深入有效的評估,它不僅明確了教育對閱讀的課程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解析了達成的具體路徑(關注過程和結果,進行最真實、最具體的互動)。
(二)表現性評價對兒童閱讀能力有效評估的價值表達
1. 創設真實閱讀語境,調動兒童閱讀學習的熱情
閱讀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素養的關鍵,這就需要兒童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完成活動任務,只有這樣才能讓兒童進入真實的情緒,運用精準的語言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兒童在真實的語境中完成學習任務時體現出的主觀情感就會激發他們閱讀學習的熱情,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愛上閱讀。
2. 統籌閱讀三維目標,完善閱讀教學過程
傳統的閱讀教學中,老師對閱讀教學的任務和內容達不到全面深刻的認識,兒童也抓不住學習重點,可見明確具體的閱讀目標什么重要。表現性評價不僅目標具體明確,還在評價活動開始之前就確定。有了具體明確的閱讀目標,加之可操作的閱讀評分規則,在閱讀評價過程中運用表現性評價,幫助了老師明確閱讀目標的同時還幫助了學生明確了閱讀學習并為之努力的目標。由此,表現性評價讓閱讀教學有了方向,更加完整,更有意義。
3. 提倡學生主體評價,培養兒童自我監控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閱讀教學評價更需如此,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兒童內心十分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表現性評價不僅需要教師評價,更注重兒童的自我評價和同學之間的互評。學生之間互評以及自我評價。在評價活動中,兒童在互評與自評中弄清自己的不足,進行思考與調整,在完善中提升自己。所以,表現性評價讓兒童成為核心的評價主體,培養了他們自我監控、時刻反省的能力,形成認真負責的價值觀。
4. 提供多元評價方式,提升兒童綜合實踐的能力
我國的閱讀教學方式主要以紙筆測試為主,評價的方式比較單一,只關注書本知識的考查,不利于兒童閱讀能力的提高。而表現性評價以多元評價形式為主,在考查兒童的閱讀能力時,閱讀日記、作文和閱讀能力發展量表都可以是老師進行評價的重要依據,從理解技能、策略、行為、態度等方面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全面提升兒童綜合實踐的能力。
三、 表現性評價在小學語文閱讀中的實踐路徑
(一)表現性評價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實施的程序
1. 確定評價目標
明確的評價目標是閱讀教學實施的前提,基于表現性評價的閱讀教學課堂中,設計表現性任務和指定評分規則都要依據評價目標,它的確定能體現兒童閱讀的有效性。確定評價目標要注意以下兩點:首先,評價目標的確定要基于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師教學,指明學生學習方向的綱領性文件。表現性評價只有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才能促進教師的教和兒童的學,充分體現它的運用價值。其次,評價目標的確定要基于閱讀內容的要求。在掌握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基礎閱讀要求上,更要關注閱讀課堂中知識、能力、價值觀等綜合實踐能力。
2. 設計表現性任務
表現性任務是指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內容給兒童布置具體操作活動。一般的形式為問答和具體的活動。在設計表現性任務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首先,設計任務要與評價的成正比,比如,在測量兒童的閱讀能力時,設計的主題就要與之相匹配的“閱讀日記”,再提供相關的資料,這樣才能在保證評價質量的基礎上,精準測試兒童的閱讀能力。其次,任務的設計要注重兒童多元智能的發展,緊扣三維目標的整合,充分考慮兒童的閱讀學習承受能力,依據具體的情況設置任務的難度,在“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上,正確實施表現性評價,減少它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后,任務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與規律。兒童的天性都是好動的,喜歡做游戲。適當加一點活動和游戲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