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教材是高校開展教學工作的要素,對高校教育和教學質量具有重要影響。新時期對高等教育教材提出了很多新需求,教材出版機構應配合高校教學活動,調整教材的編寫內容與編排形式,采取行之有效的精品化策略和改進方法,適應新時期高校教學的實際需要。
關鍵詞:新時期;高等教育教材;高校教學;精品化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7-0195-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符合要求的、高質量的教材可以提高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并推動高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對教材的需求也不斷變化,有必要制定精品化策略,打造高等教育教材,充分滿足高校教學的發展需要。
二、新時期高等教育教材的需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進課堂
在新時期的高校教學工作中,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擺在重要位置,在不斷提高思政課質量的基礎上,要推動其他課程與思政課程相互促進,形成協同效應,專業課教師結合其所授課程,進行專門的思政元素和環節設計。思政教育中,教師是關鍵、教材是基礎,教材編寫應避免出現錯誤的觀點或不恰當的描述,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國際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
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要由科學技術水平來支撐,而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的產生取決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國家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競爭。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的《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指出,新時期將適應新形勢,綜合考慮國家戰略需求,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空間安全、區塊鏈、智能制造等領域,集中力量編寫一批新的高等教育教材。
(三)布局“新工科”,推動“雙一流”
2017年發布的一份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我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巨大,比如未來幾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人才需求缺口預測超過900萬。“十三五”期間,面向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教育部積極、廣泛推進新工科專業建設,同時,教育部啟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雙萬計劃”[1]。一流本科專業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根基,其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包括學科、教學、教材、管理體系等要素。在“新工科”和一流專業的持續建設過程中,需要及時推出適應新要求的教材。
(四)教育方式不斷變化
近年來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新手段促使高校教學主動適應技術進步,采用更符合現代教育需求的新方式。在學習模式上,學生可以在線上開展學習活動,獲取不同地域甚至國外的優秀課程,學生的選擇范圍更廣,也對其學習的自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方式上,傳統的由教師進行單向知識傳授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學要求,課堂后和教室外都可以得到利用,從而進行延展與深入學習;在教育理念上,慕課、翻轉課堂、云課堂等推動了高校的教學管理模式、師生互動關系、實踐實驗環節進行必要的調整。這些轉變促使傳統教材需要進行相應調整。
三、高等教育教材的現狀
(一)教材內容不能緊跟時代步伐
教材內容的陳舊嚴重地影響畢業生對專業的先進技術的掌握與適應能力。高校的專業知識隨社會、科技的進步而不斷變動,因此客觀上要求高校專業課教材及時更新內容、展現新的技術進展。但現階段,部分高校對于教學和科研的一些評價打擊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包括投入精力編寫優秀教材的積極性。因此,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很難通過教材反映出來,高校教材的內容很可能是缺乏科研創新的、陳舊的。
(二)未滿足多樣化人才培養需要
我國是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大國,但還不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強國。現階段,不同人才培養層次的許多高校出現了定位不準確、培養目標類似的現象,導致部分高校沒有結合自身特點,而是按照傳統的精英教育模式培養學生。中國要繼續保持高速發展,就需要不同層次的專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型人才非常重要,對應用技術型人才、職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同樣不可忽視。出版機構應出版不同類型、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教材,滿足新時期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需要。
(三)與教材配套的其他教育資源不足
在傳統的以紙質教材為主要對象的傳統出版生態中,學生脫離實際課堂和教師講解,只使用紙質教材而不借助其他資源來自學是完全可能的。在新時期,高校教師在選用教材時,除了教材內容必須符合教學計劃的要求外,更看重教材配套資源的豐富性和質量,是否有助于教師展開教學活動,以及對教學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咨詢等增值服務。這些都對出版機構對教材的整體性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教材市場總量萎縮,同質化現象嚴重
由于高校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全國高校的擴招速度明顯放緩,很多學生通過購買舊書、全本復印等方式獲取教材,這使教材市場的需求總量出現了萎縮,但是教材的出版機構數量仍在不斷增長,教材出版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2]。相同學科、專業、課程的教材版本眾多,同質化現象嚴重。特別是一些熱門專業以及基礎學科的教材,存在嚴重的“撞車”現象。一些高校教師采用拼湊炮制的方式就可以出版一本新的教材,不僅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權,而且教材內容和學科體系不完整,欠缺科學性和知識性,不可能形成精品教材。
四、高等教育教材精品化的策略
(一)教材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保障
根據教育部每年更新的專業目錄以及教育部有關機構制定的專業規范,高校教材的編寫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系統性。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指出,應有機融合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問題導向、多學科知識交叉,將學科和專業的技術進展、實踐應用內容及時納入教材。出版機構應做到課題研究與教材編寫同步,使教材的出版與技術發展和教學改革保持同步,從而形成與科學的課程體系相適應的精品教材體系[3]。
(二)質量是教材編寫的生命線
精品教材應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能滿足教學實際需要;能反映國內外課程改革和學科建設的最新成果;結構安排合理,知識自成體系,符合該學科和專業的思維方式,能反映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根據學科研究最新進展等,及時淘汰內容陳舊或缺乏特色的教材;具有創新性和學科特色,富有啟發性,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檢驗改進[4]。
(三)堅持標準條件,嚴格遴選作者
精品教材的全部作者應政治立場堅定,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社會形象和師德師風,學風嚴謹,文字表達能力強;主要作者一般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具有較強的教學與科研能力,在該學科、專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具有不少于五年的相關課程教學實踐經驗;作者團隊的人員結構合理并較為穩定,具有較高的科研學術水平,并已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精益求精,構建立體化體系
精品教材需要有合理的體系結構、恰當的編排形式、精心繪制的插圖、設計精美的封面,通過采用雙色印刷設計、有質感的內頁紙張等手段,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和接受教材的內容;將基本原理、基礎方法、典型案例、實際應用、技術進展等整合,通過不同的結構形式與編排方式進行展現,使教材既適合于課堂教學,又有一定的自學可能;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手段,提供多媒介、多形態的教學資源和多種教學服務內容,為高校教學提供完整的方案[5]。
(五)建設數字課程,實現書網一體化
精品教材不應局限于紙質教材,還需要配備電子課件、習題答案、教學大綱、教學資源包等教學資源,幫助高校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并通過二維碼、云盤下載等形式提供更豐富的資源獲取手段[6]。高校和出版機構應有機整合教學內容、實踐活動和教學平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優質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與學習能力,開展可行性強的教學活動。利用教材配套提供的教學網站或者教學資源平臺,形成書網一體化教材體系。
(六)創造性地做好教材的配套服務
精品教材不應只服務于高校的課堂教學,還應滿足教師和學生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出版機構除了提供教材的教學資源之外,還可以通過新媒體社群等,建立教師與作者溝通的橋梁,及時解決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棘手問題;可以通過組織教學研討會、課程培訓會議等,使教師借鑒專家的豐富教學經驗,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可以根據教師對教材的需求情況以及使用教材過程中的反饋進行分析,不斷改進教材內容,提升教材品質。
五、結語
為滿足新時期的高等教育教材需求,運用有效的教材精品化策略已成為當下高校教育教材出版工作的重要課題,鑒于高校教育教學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在教學實踐與教材出版中還有許多具體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李志民.高等教育熱點話題:十問“雙一流”[EB/ OL]. 中國教育信息化網,http://www.ict.edu.cn/html/lzmwy/builds/n20170906_44450.shtml,2017-09-06.
[2] 趙東曉.解析大學教材市場現狀[EB/OL].職場范文網,https://www.hunanhr.cn/shenqingshudaquan/ 2019/0213/360452.html,2019-02-13.
[3] 程燕珠.地方高校工科教育轉型的探索——以A大學為例[J].高教論壇,2018(09):81-84.
[4] 丁述毅.市場分析下的高校教材出版現狀、問題及對策[J].新智慧,2017(14):4-5.
[5] 耿芳.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精品教材建設[J].計算機教育,2019(09):183-186.
[6] 梁穎.“教學研究-策劃出版-營銷推廣”一體化的教材出版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0(06):75-78.
作者簡介:郝建偉(1983—),男,山西太原人,碩士,主任編輯,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材出版、計算機科技圖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