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期間實施問題導入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提問意識,也可以進一步促進其探索欲望,進而提高學習成績,也加強了學生對于更深層次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對于學生語文自主學習技能的提升有著積極的影響力。對小學語文問題導向法的具體實施情況做出了詳細分析,為后續小學語文教育策略帶來一系列參考和借鑒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導入法;實踐
小學語文教學期間實施問題導向法,指的是老師按照教材,并且圍繞課程目標進而增設的一系列引導問題,幫助學生在日常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合理化進行思維的拓展和延伸,并借助知識去理解和解決問題,進而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推動語文核心素養的生成。
一、問題引導法的實踐探究
(一)以明確的問題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
從學校語文教育中也不難看到,在中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流程中缺乏具體的教學目標,自主學習也處在盲目狀況,教學成效也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小學生在讀書中缺乏提問意識,也缺乏明確的學習方向,因此中小學生對于課文的研讀和瀏覽也就只能保持在表層狀況,也就無法尋找研究的切入點,無法針對問題展開更深層次的分析和研究。所以,老師在課堂前就必須以問題引領學生的學習,提問必須要具體、詳盡,使學習者在老師提問的指導下閱讀小學課文,同時在讀書流程中讓學習者的問題得到解答,并學會對自身產生懷疑,進而提高小學語文讀書思考能力的訓練方法,實現老師以提問引導學生讀書的目標。
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課文期間,老師首先就應該提問,問題內容包括:“作家多次經歷鳥的天堂,每次所看到的現象有哪些差異?”小學生再根據教育工作者指出的問題采取有目的的閱讀和理解,進而更加深刻地記憶和消化知識重點,隨后進行問題的延伸和拓展,“鳥兒們與人間怎么才能和睦地共處?”“作家把大榕樹比作是鳥的天堂,有哪些象征意義?”“如何使鳥的天堂不被打擾與毀壞?”“我們如何創建平安與良好的環境?”教師通過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并且幫助學生培養自主提問意識,進而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并對課文問題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
(二)運用問題引領學生對課文進行歸納概括
學習歸納總結和概括是培養學生掌握語文的最關鍵的能力所在。語文與閱讀教學中的文字也往往以“總、分、總”的結構出現,學會概括與歸納就是學生在學習中要具有“總”的能力。了解到學習者已經掌握了“總”的能力的意義以后,就能夠有重點地訓練學習者的綜合與概括能力,進而提高學習者的閱讀理解水平。在復習一段課文閱讀時,老師總結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概括篇章的人文背景、感受文字中所滲透的作家思維與情感等方面,讓學習者加以分析和歸納總結,從中找出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究竟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進而了解作家作品的書寫方式。
(三)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傳統語文教育的課堂模式較為單調,內容干枯呆板,
削弱了中小學生的讀書趣味,于是老師在課堂中要注意使用各種新的教學方式,以問題指導學生的讀書,尤其是注意利用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以開闊中小學生的認知眼界,使中小學生的課中讀書和課外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讓中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有效訓練和提升。
例如,當學生閱讀了《草船借箭》時,老師就會提問,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其在統帥對敵戰斗中有沒有發生過失誤?學生應該翻閱《三國志》有關章回,尋找因為諸葛亮用人的疏忽所造成戰斗中失利的例子,并將安排適當時間,讓學生一起完成歷史故事的講述。又如當學生閱讀《景陽岡》一文時,老師就應該向每個學生提問:“武松最后投奔于梁山,也是梁山一百零八將中的一個,他是因為什么原因才到梁山的?”請學生仔細閱讀《水滸傳》相關篇目,尋找武松最后選擇投奔梁山的真正原因。這樣,學習者就能夠在課文的練習中擴大對名著的研讀,并在讀書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從而培養了語文的自覺讀書能力。
二、結語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采取問題導向法,老師要注意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和學習內容設定問題,以便更好地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所給出的問題應當清楚、具體,并指導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培養綜合概括能力,從而開闊同學的知識眼界,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蔡敏.小學語文問題引導法的實踐思考[J].家長,2021(19):109-110.
[2]寧永紅.對小學語文問題引導法的實踐探究[J].科幻畫報,2020(7):66.
作者簡介:張瑾(1986—),女,漢族,甘肅定西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