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華
摘 要:通過隨筆進行實踐性的訓練,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又能讓學生在不斷的訓練中得到提升,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興趣激發、生活教學以及閱讀量增加三個方面進行合理的分析,旨在提升學生的習作興趣、開闊視野和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促進語文習作課堂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隨堂習作;教學
一、拓寬習作視野,激發學習興趣
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實際分析,這個階段的學生形成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且其獨立性情感和思想得以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內容都由教師進行限定,學生對寫作的認識相對較淺,而且教師“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也使很多的學生知道寫作思路,但是沒有實踐機會,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習作喪失興趣[1]。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習作內容的選擇,更需要積極地為學生創造習作機會,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真正感受到語文習作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掌握寫作的技巧,對學生寫作思維的形成和寫作視野的開闊均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文時,作為語文教師,教學的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幾點:第一,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了解文章的基本內涵;第二,標注出文章關于爬山虎細節描寫的語句,如“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也形象地描繪出了爬山虎腳的樣子;第三,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進行隨堂的讀寫測試,習作園地的“寫觀察日記”讓學生通過時間觀察進行習作,如春風里的桃花、河邊的垂柳等,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將當堂所學的技巧進行運用,還能讓學生慢慢地掌握更多的寫作手法,這對激發學生的習作靈感、豐富創作情感具有積極的意義[2]。
二、貼近生活,豐富語言積累
傳統的寫作教學中,教師都是讓學生機械地閱讀、摘抄與仿寫,導致學生對寫文章完全沒有實際的情感和吸引力,不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積極為學生選取一些貼近生活的素材,讓學生在認識生活的過程中還能通過自身的思考、分析尋找出相關的寫作方向,這樣能夠增加學生的寫作儲備,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更好的習作習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腦海中逐漸形成固定的習作思維,也會逐漸形成“觀察—思考—擬題—寫作”的思路,促使自身的寫作水平不斷提升。
例如,在教學《匆匆》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全面分析文章中關于“匆匆”的解釋,如四季變化、花謝花開、日常生活、思考沉默等,都以生活中的表現解釋了“匆匆”的內涵,借此表達出自己對時間流逝的感嘆與惋惜。這篇文章能夠讓學生全面認識到情感表達與寫作的關系,然后教師為學生設計相關的習作訓練,讓學生對情感的表達進行實踐,如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等,對隨堂習作訓練的設計可以是主題性的,也可以是細節點展示,如看到父母逐漸變白的雙鬢有何種感想;看到夜里挑燈批改作業的教師有何感觸等,這樣的教學重點培養的就是學生寫作的思維形成以及情感的表達,能夠讓學生的寫作更具有感染力。通過這些生活元素的滲入,一方面實現了學生習作方法的教學,另一方面實現了學生對習作的多方位訓練,不僅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更加提升了學生的習作水平。
三、增加閱讀量,樹立正確的閱讀觀
在語文的教學內容上分析,閱讀與寫作是核心的組成元素,在兩者的關系上分析,語文寫作與閱讀之間的關系較為緊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習作是閱讀效果的重要體現。正所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說明閱讀是人們認識社會和生活的基礎。從語文的學習上來講,通過閱讀學生不僅可以積累更多的習作素材,還可以掌握一些大家的寫作手法,既包含語言的基本運用,又包含很多的情感表達等,讓學生在閱讀中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進而實現學生良好思想、行為、價值理念的養成等。所以說,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想提升隨堂習作教學效率,教師要注重學生閱讀量的增加,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逐漸尋找技巧和方法,進而形成更具邏輯性的寫作思路。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以上相關的論述僅為筆者個人淺見,針對新時期小學語文隨堂習作教學的創新,還期望廣大的語文教師繼續進行探索,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更多的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胡素芬.小學高年級隨堂習作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博覽(科研版),2020(2):23-24.
[2]陳桂梅,王偉華.小學語文隨堂小練筆的策略實踐研究[J].東西南北(教育),2019(1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