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學校教育,教學為本,徳育為先。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設定為依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去感悟相關的德育內容,把書本上的收獲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學以致用。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淮安市“廣德育”系列課題研究項目的開展為教師提供了良機。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幾點有效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德育
一、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現狀分析
目前,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因為并未受到充分重視,師生對德育不重視,認為掌握知識,考高分才是最重要的任務。目前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沒有充分借助物理課程的知識特征來開展特色化德育,德育總是停留在口頭上,缺少實踐性和實效性,教育模式滯后,更新速度慢,并且課堂被作為唯一的教育陣地,沒有向課外延伸。這些不足導致物理課上的德育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二、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1.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
對物理知識的研究是永無止境的,物理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出具備刻苦鉆研精神和奉獻精神的探究型人才,而不是只會學習理論知識、思想僵化的被動型人才。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任務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課本中的知識,還要向偉大的物理研究者們致敬,從他們身上學習堅韌不拔的意志,獲得精神上的財富。
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是法拉第花費了10年的時間,歷經三百多次實驗才最終得出的,可以想象在10年中他經歷了多少次打擊和挫敗,這足以令常人崩潰和放棄,但是他卻一次次地嘗試,最終成功達到目標。這樣的案例在物理研究中數不勝數,教師應當在理論教學中穿插這樣的案例來鼓舞和激勵學生,使他們明白物理研究需要怎樣的精神,要善于學習這些偉大的榜樣。
2.展開唯物主義教育
物理是一門以馬克思唯物辯證主義思想為基礎的學科,以真實的觀察、總結來歸納出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體現出物質的本質屬性,教師應當利用辯證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唯物主義思想,破除一切封建迷信思想,改變他們的世界觀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
物理課程中的許多知識點都體現出了辯證法理論。比如,通過學習“力學”部分的知識點,我們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這其中就體現出了對立統一的辯證物理規律;在對物體的運動進行研究時可知,物體運動臨界狀態的改變其實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的真實反映;在教學“功與機械能”的知識點時,重點要讓學生掌握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轉化的規律。利用這些知識點展開辯證教育,能改變學生對宏觀和微觀世界的認識,從物理和科學的角度來認識世界。
3.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我國作為具有悠久發展史的文明古國,在物理研究中也取得了許多令世界矚目的突破性成就,甚至有許多遙遙領先西方國家的研究成果,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介紹人類科學發展史、古代科學技術成果、中國當代科技成果,啟迪學生認識中華民族的強盛,激勵學生努力進取。
比如,我國早在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200多年前就已經發現了浮力定律,學生耳熟能詳的“曹沖稱象”的故事其實就是利用了浮力才完成的稱象。而在宋朝,懷丙和尚打撈鐵牛的方法與阿基米德在200多年后鑒別王冠采用的方法是極為相似的。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及自豪感,讓他們樹立為國爭光,為祖國物理研究事業奉獻的偉大精神。
4.組織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切理論知識都必須最終轉化為實踐,物理更是如此。教學的目標絕不是讓學生通過考試,而是要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儲備人才,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各類實踐活動常規化。除了要在課堂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外,教師還應該將目光投向課外。在課下,定期組織學生展開一些科技活動,將熱愛物理,擅長物理的學生召集起來組建研究小組,完成一些小型的發明創造,助力學生的未來發展。事實證明,在實踐中,學生更能感受到物理的價值,并在發明創造中得到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充分了解物理學科的特征,明白德育的宗旨、目標及概念,最后再將物理與德育合理地結合起來,借助該學科知識的特征發揮創新教育、愛國教育、思想品質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功能,深入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使德育回歸到應有的核心和統攝地位,發揮出物理學科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