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琦
[摘? ?要]我國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品”與“學”,力圖使學生能夠“德”與“才”兼備。同時“品”在“學”前,也意味著在教育目標落實上應以“德”為先、“才”在后。學習知識是培養學生品德的必備途徑,但教育不應局限于掌握知識,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落實教學三維目標提升核心素養,從知識建構升華到品格培養,立德樹人,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三維目標
斯金納曾說:“教育的本質是將一切已學過的東西忘掉之后所剩下的東西。”遺忘的是所學的具體知識、技能,而剩下來的則是能力和素養。知識忘記了,能力沉淀了下來;技能忘記了,素養沉淀了下來。剩下的越多,教育也就越有效,什么都沒剩下的教育實質上是失敗的教育。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只有找到對人的終生發展有益的“核心素養體系”的DNA,才能解決好有限與無限的矛盾,才能在學生打牢扎實技能和知識根基的同時,又為其將來發展積累必備的能力和素養。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要設定、落實好課堂教學目標,使目標更精準地指向核心素養。為此,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正確理解核心素養和三維目標的內涵
數學課堂要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效落實教學三維目標,首先要對其內涵進行深刻的領悟和認識。
巴爾蒙特說:“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這世上。”要讓學生的人生陽光明媚,首先要培養其眼界與素養,讓他們自己成為“太陽”,精神明亮。核心素養的提出,對“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不僅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和技能體系,更要實現立德樹人,使教育者真正從人的角度來思考、定位教育,實現教育價值的真正回歸。其概念體系正成為深化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和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的靈魂。與傳統教學相比,聚焦核心素養的目標教學,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其優點在于“教”與“學”相輔相成,讓教有目的、學有方向——即以培育核心素養為終極目標,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靈魂,是評價教學質量的直接依據,對確定教學方向、使用教學方法、制定教學設計、跟進教學過程、落實課程標準等起著導向作用,是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核心素養促進教學目標從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到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走向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了教育從教書到育人的轉變,進步是不言而喻的[1]。這一過程伴隨著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量變是從“雙基”到“三維”,質變是通過三維目標的落實進一步實現人的發展。核心素養將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融合為能力,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升華為品格,而教學的終極目標正是能力與品格。可以說,三維目標是核心素養形成的本源和路徑,核心素養源于三維目標而又高于三維目標,本質上是對三維目標的進一步整合與升華。
二、把握目標尺度,實現向核心素養聚焦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部分教師過多地注重知識和分數,過分地側重于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對課堂教學三維目標尺度把握不到位,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三維目標是教學目標的三個方面,它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不可分割。落實教學三維目標,要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在“過程與方法”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只有聚焦核心素養對課程三維目標加以整合并付諸于課堂實踐,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
知識與技能是認知的花朵,是三維目標的基礎,重在解決“是什么、怎么做”的問題,學生要達到學懂、掌握、會應用這三個要求。課堂教學中的知識教學要“夠用”但不能“過度”,過度的知識教學雖滿足了升學需要,促進了學生的知識以幾何態勢增長,但卻限制了他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教育不能填滿學生生活和想象的空間,要留有閑暇,給自主創造力及高尚品格的塑造留有余地,把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和素養結合起來。從教育角度來講,應把“通過教育汲取知識”轉化為“通過知識實現教育”,以終身學習和人的發展為目標的核心素養教學應取代以知識構建為核心的傳統教學體系。
過程與方法是認知的杠桿,是三維目標的核心,是獲取知識與技能目標的途徑,重在解決“運用什么思想、方法去做”的問題,學生要注重做中學、學中悟、協作互助這三個過程。“教是為了達到不教”,即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學校教育不是給人生畫下句號,而是為學生準備必要的“槳”,而過程與方法正是培養學生優良品格的“槳”,使他們學會自己到達理想的彼岸。“教學”是課程實施的過程,若沒有教學過程和方法的滲透,則談不上教學。要堅持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發揮輔助和引導作用,注重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培養動手、動腦能力,提升知識總結和處理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探究與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認知的根本,是三維目標的靈魂,是學生對知識和過程體驗后的傾向和感受,重在解決“如何想到這樣做、為何要這樣做”,要經歷體會認同、反思、內化這三個層次,促進學生觀念、心智、個性、素養的成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培養核心素養的立足點,確保“以人為本”落地落實。從核心素養的角度來講,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外化為崇高的行為,內化為優秀的品格,升華為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成為有品位的人。只有這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目標才更有意義。
概括地講,課堂教學中合理把握三個維度目標的尺度,實現向核心素養聚焦,就是要改變知識呈現、獲取、評價的方式,使知識過程化、動態化,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引導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方法,在實踐、探究、合作中感悟知識多方面的價值及豐富內涵,實現知識向情感、價值觀、素質的升華。
三、聯系生活實際,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學應從現實生活出發,創設有趣的、緊貼實際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再從生活還原到數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探索,運用現有的知識解決遇到的現實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3]。同時,學生用數學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審視、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掌握必要的知識與技能、基本的過程與方法和必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升對數學的理解及學習數學的信心,也有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教學三維目標的落實。
如何將生活融入教學,同時又使教學回歸到生活,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博大精深,體會其應用價值所在,促進個性的發展。例如,在教學“元、角、分”一課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今天,老師想請同學們扮演文具店的收銀員,可是一名稱職的收銀員必須掌握認識元、角、分的本領,有誰愿意?請舉手。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這時推進課堂進程,并組織學生輪流擔任收銀員,親身感受元、角、分的區別和數學的魅力。這樣的教學,不僅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架起興趣與知識的橋梁,搭建連接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平臺,讓學生更為直觀地在學習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還能啟發學生用數學思維審視生活,感受潤物細無聲之美妙,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培育數學思維,讓核心素養落地
小學數學教材包括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兩條主線,知識是明線,思想是暗線。知識的記憶是短暫的,使人受益一時;思想和價值觀的培育是長遠的,影響人一世[4]。數學思維不僅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所必備的能力,更是進一步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只有深入理解教材中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思想和價值觀,找準主線和暗線,才能全面地讀懂并駕馭教材;只有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才能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全方位實現數學教學的三維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想象空間,運用科學恰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擅于從數學的眼光審視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圓錐的認識”時,先讓小組交流列舉圓錐體形狀的物體實例,然后讓學生對圓錐體的形成展開空間想象,最后通過Flash向學生展示“直角三角形旋轉成圓錐體”的動畫,增加教學的立體感,讓學生對圓錐體的形成有了全新的認識。當然,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沒有固定模式,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個性差異和學習內容科學選擇恰當的方式方法,而不是照著教案機械操作。要把運用數學知識思考問題的過程分享給學生,讓他們體驗學習的過程,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從而逐漸養成思考習慣,形成數學思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要落實三維目標、實現“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教師必須充分把握教材,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從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造適合開展各種探究活動的積極條件,讓學生親身體會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并進行分析和應用的過程,使他們在學習中感受數學的樂趣和價值,養成數學思維,實現知識、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11-13.
[2]林崇德.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面向未來應該培養怎樣的人[J].中國教育學刊,2016(6):1-2.
[3]滕美辰,曹嘉桐.基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自我發展探索[J].赤子(下旬),2016(5):15-21.
[4]羅剛淮.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寫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之后[J].江西教育,2016(31):23-26.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