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東方 莫澤宇 魏力 于柯欣

摘? 要:目前,新工科打造多學科交叉,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為大學生設計實踐提供了優秀的資源。本文針對設置在機械設計學科背景下的工業設計專業如何合理的利用現有平臺及資源搭建一個新模式的大學生設計實踐平臺進行了研究,最終目標使得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理念可以得到更高質量的實際產品孵化,并對新模式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做出合理展望。
關鍵詞:新工科? 工業設計? 設計實踐? 教學革新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1)02(a)-0244-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esign Practice Platform Based on Emerging? ? ? ? ? ? ? ? ? ? ? ? ? ? ? ? ?Engineering Education
NIU DONGFANG? MO ZEYU? WEI LI? YU KEXIN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Province, 110819 China )
Abstract: At present,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reates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to encourage college students to innovate, and provides excellent resourc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aims at how to reasonably use the platform and the resources in industrial design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chanical design discipline it provides to build a new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design practice platform, so that the innovative ideas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get higher quality product output. And make a reasonable future outlook for the innovation output under the new model.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dustrial design;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高校的設計實踐平臺應作為大學生創新事業的孵化器,引領著創新的趨勢,把握著創造的機遇,應根據互聯網時代下科技的迅速發展、知識社會創新環境下的創新創業特點衍生出的一種集體創新組織形式。這種集體的創新組織形式應是契合大學生群體需求的。機械設計學科背景下的工業設計專業大學生對產品設計的創新實踐有著巨大需求,有組織的進行創新研究可以很大程度滿足他們的需求。反觀,大學生自行組建的設計團隊往往有著資源不足的現象,這成為了創新創業的巨大阻力。本文將針對上述情況,以大學生在新工科背景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基礎,探索大學生設計實踐平臺的全新模式的構建。
1? 基于課程聚集、培養創新人才
創新人才是構成設計實踐平臺最為重要的基礎,創新人才必須的基礎條件就是創新意識。創新是國家創新發展的動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迫切需要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新工科更是把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一項基礎而長期的事業,滲透到高校工作的各個方面。立足我國實際,深入開展創新教育教學研究,營造創新人才成長環境、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是推動我國創新人才培養的現實之需、探索之思和實踐之路[1]。如何能夠高效的聚集對創新感興趣的學生,并進行培養,是能夠成功建設設計實踐平臺的關鍵。
1.1 老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共尋創新新方向
學生自行組織的設計團隊在知識儲備和技術儲備上難免具有局限性,同時眼界也囿于經驗積累不足,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偏離預期效果。指導老師參與到項目平臺,可以針對學生創新項目的不足,在一定的尺度內做出專業方向的指導與干預,使得大學生設計實踐團隊能夠找準創新方向,又不至于被老師的思想左右[2]。針對學生與老師共同的設計實踐平臺而言,老師應著重培養出有著以專業推動創新、創新推動創業的創新創業思維思路的學生成員。對于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強調的是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創新能力培養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尤其要注重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并在過程中加入專業知識以及專業技能的培訓[3]。這是我們將創新創業的知識理論落實到實踐的創新項目中去的價值體現,也是老師參與到設計實踐平臺構建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1.2 全校通識選修課聚集多學科創新人才
傳統的大學生設計團隊往往是由相同專業的同學自發組成的小組織,其創新項目往往是學科針對性強,但是創新思路多樣性卻稍顯不足。譬如由機械類同學研發的創新項目往往疏忽于產品外觀的合理性,設計類的同學對于產品內部結構的知識也是一知半解,這使得最后的項目輸出缺少完整性,盡管效果差強人意,但是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學科的交叉融合被著重提出[4],大量面向全校學生的多專業交叉通識課程開設。因此,可以面向多專業展開項目相關的通識課程,聚集對此感興趣的學生,整合多專業的師生資源,組建跨專業的設計團隊。智能產品開發過程中涉及到設計創意、原型制作、市場開發等多個環節,涉及到工業設計、計算機軟硬件、市場營銷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從課程角度,開設范圍面向全校對智能產品開發感興趣、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學生,并鼓勵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聯系相關學科的學生共同組成團隊,發展各自所長,知識互補,共同學習開發智能產品。筆者對此展開了實驗性教學,開設了“智能交互方式設計與產品開發”的全校通識課。課程除了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之外,還吸引了機械、軟件、機器人、生物醫學、管理專業的學生。借由這門課程這些不同專業的同學基于本專業領域的知識,對智能產品開發有了更多元化的理解。在師生彼此了解的過程中,各學科具有創新意識對設計實踐感興趣的學生自然而然的就聚集在一起。
1.3 專業課程對設計、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早在2012年,工業設計專業就為本科生開設了“產品交互設計”課程。課程主要關注智能產品交互設計方法以及交互行為的創新設計。經過幾年累積,學生已經將智能產品交互的設計理念廣泛應用在各種設計比賽及畢業設計的創作中。在這過程中,雖然教學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發現由于智能產品的交互設計是技術驅動型產物,一方面學生因為對于智能硬件的不了解限制了設計能力,另一方面學生缺乏制作交互原型的技能,對于智能產品交互過程理解并不準確,從而設計大多停留在理想狀態中,而沒有落地的實際應用性。而智能產品交互原型對設計師在微電子設備的開發、編程開發、傳感器應用等方面的技術和知識上的學習提出了要求。這對于設計類學生來說恰好是短板,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原型開發實踐能力。因此,為提升學生的智能產品設計開發能力以及彌補設計類學生的知識短板,以原型制作為基礎的智能產品開發教學體系被提出,并在近幾年的實施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原型制作能力是成為創客需要攻克的技術關卡,專業課程著重對該方面能力進行培養,并通過多學科人才的合作交流中可以使學生更有效率的掌握該方面能力。
這種以專業已有的課程為主體,向其他專業發散的思維模式主要意圖以通識課為媒介,整合多專業有創新意圖的學生,組成具有多元化專業特性的創客團隊,來使得創新項目的實施更加立體,項目產出更加完善。
2? 以競賽、項目為資源驅動建設設計實踐平臺
隨著社會競爭愈發激烈,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在不斷變大,在創新創業教育不斷普及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在讀書期間參加創新創業活動來滿足自己多方面的素質培養需求。新工科的建設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因此涌現出一大批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競賽項目為設計實踐平臺建設提供了資源。設計團隊可以通過參加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業類比賽來完成自己創新基礎的儲備,并利用這些競賽和項目獲取的資助對平臺進行具有延續性的建設。這樣的創新背景無疑給大學生的設計團體提供了很多的機遇,但是囿于大學生自身的特征,機遇也伴隨著諸多的挑戰。
2.1 競賽類創新平臺的創新培養模式
2012年由科技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制定的《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高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工程師、優秀創新團隊和創業人才”。2017年2月形成的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和之后的“北京指南”也提出要深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改革,積極發展新興工科,大力培養工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人才[5]。在這樣的時代創新背景下,諸如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等競賽類創新平臺百花齊放,為大學生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創新平臺和比較平臺。該類平臺通過遴選創新創業項目,進行項目等級的評定,并對項目分階段進行資助,使得大學生的創新理念有了經濟上的支撐,能夠更加系統、完善的使創新理念落地,完成一次次高質量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同時,因為比賽機制的存在,也無形中成為了督促大學生認真落實創新理念的號角。此類競賽類的創新平臺的創新培養模式,不僅給了大學生創客一個施展創新理念的巨大機遇,同時也提供了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支持。
2.2 競賽類創新平臺與大學生創新項目的關系趨勢
根據近幾年的教學情況來看,大學生通過課程提升的創新能力遠遠不如學生切身參加比賽或者項目,親自動手參與創新項目的實施來的更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在學習課程的同時參與創新項目的實施,來豐富自己的實踐經歷。這樣的趨勢和創新平臺為創新項目提供的資源條件是密不可分的。
競賽類創新平臺不僅起到了規范整合大學生創新項目的作用,同時也為大學生們提供了寶貴的創新資金儲備,使得創新項目能夠有條理、有底氣的進行,項目的完成率和完成度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這樣的項目實施過程對于大學生們來說無疑是一次意義非凡的實踐經歷,對于整個大學生群體來說,每一個創新項目的結題都意味著下一個創新項目的開始,在已有的、尚待完善的創新基礎上繼續迭代項目,讓整個創新項目的體系通過這個平臺得到最大化的完善。最后,創新項目的產物也會回饋給平臺,這樣的良性循環不斷地實現著學生與平臺之間的雙贏(如圖1)。
3? 合理利用網絡平臺,多年級縱向延續創新理念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云平臺在我們的生活中逐漸占有一席之地,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廣泛的應用到了各個領域,教育行業也不例外。結合本次疫情期間的網上授課的經驗,以教師為主的,將教學內容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合理的體現,并通過云端做好技術儲備和技術分享,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創客們的積極性,同時,云平臺的存儲與分享的功能都使得項目的進行事半功倍,且能夠有效的積累項目經驗,確保了項目之間縱向迭代的可行性。當學生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被培養后,教師利用搭建平臺進行線上教學活動,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實現了更高效的創新創業教學活動,也合理利用了學生的碎片化時間[6]。
在互聯網的技術和跨專業創新理念的基礎上,筆者還引進了一種新的理念,即跨年級縱向組成設計團隊。從點的時間來看,這不僅滿足了我們創新理念不斷迭代完善的需求,也讓初步探索創新項目的小白在高年級學生的帶領下更快的進入項目研究狀態,同時也為亟待豐富的項目提供了新鮮血液;從縱向線的時間來看,我們每一批競賽類項目的發起,都可以在原有的創新理念上繼續進行創新,用以完善思路,強化項目產出,使得經過不斷完善的創新理念在時間和大學生們的共同努力下擁有更加完備、更大體量的創新產出,這是一個理性設計的過程,是不同時間上創新思維的碰撞產生的奇異的火花。這一系列的構想在互聯網云技術的幫助,以及競賽類平臺為大學生提供的條理性和資金的支持下得以實現。
相較于展開傳統的大學生創新項目,新模式下的大學生設計實踐平臺的搭建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創新維度和發展空間,同時也為創新創業大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持續搭建新模式下的大學生設計實踐平臺,讓創新理念不斷發散出新的思路,并在原有的項目基礎上繼續做出完善與顛覆,達到積累知識和資源儲備的效果以及高完成度的作品產出的預期。針對大學生而言,每一批項目的參與者都會得益于同為團隊一員的老師的專業性指導,在未來達成一定的儲備積累時也能起到高開高走的效果。多學科交叉、年級縱向創新積累的設計實踐平臺為每一個大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提供了更好的機遇,同時,具有條理性和層次性的創新計劃安排也有益于創新實踐的產出。針對創新實踐的產出而言,教學體系建設立足創新,用不斷迭代的創新經驗去了解客戶的需求,從市場的角度出發,將創新理念落實成理性設計出的產品,再把自己的設計成果進行包裝和推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創業。
4? 結語
在全面提升大學生素質的今天,大學生組織設計團隊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有效的結合現有的平臺和資源,并輔以教學和管理手段的創新能夠為大學生們提供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如何做到系統的管理新模式下的設計實踐平臺,使得構想中的縱向迭代的創新產出模式得到落實,是為師者要面對一道考題,應當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教學思路,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搭建新模式下的大學生設計實踐平臺時根據需求做出合理調整,以實現產出面向市場的構想。
參考文獻
[1] 靳玉樂.美國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及啟示[J].長沙:大學教育科學,2017(3):43-50.
[2] 胡福文,徐宏海,張從鵬,等.大學生創客中心的內涵建設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5):217-220.
[3] 趙凱.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17(5):152-154.
[4] 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2.
[5] 鄭豪.基于校企協同育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南寧:大學教育,2019(4):168-170,183.
[6] 張晶,李鑫龍,胥友鵬.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J].福建電腦,2019(5):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