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武
摘 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在常規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在經典閱讀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從而使學生精神受到圣賢先哲思想的滋養,讓中華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滲透
近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民心和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沖擊,以及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的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在當代青少年身上嚴重缺失。在教育層面上,現階段大多數學科的教學模式偏重于對知識的傳授和對解題能力的訓練,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鞏固有所忽視,與之相適應的、專門的訓練則少之又少,因而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廣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低。在文化語境層面上,因為不設門檻,沒有道德的約束,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在網絡上發布任何想法,播客、博客、閃客等層出不窮,網絡文化泛濫,青少年一代正面臨著傳統文化傳承的斷裂和民族精神的缺位。在教學內容層面上,具有中國優良傳統的思想美德教育、獨具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的流傳、中國古代藝術的蘊含等等,在教育活動中被忽視。在這樣的形勢下,語文作為傳承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與文化、智慧與文明的基礎性學科,應該主動承擔起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中,要培養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新課程倡導語文教學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要將人類最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的傳授、環境的熏陶、自主的閱讀等學習過程,使其內化為個人的性格氣質、道德修養、學識品德和人格魅力,成為人的內在品質。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教育思想與當今社會所提倡的“人文性”“以人為本”等精神基本一致?!靶抡n改”精神要具體落實、貫徹到位,就必須要與本土文化相適應。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學生一塊傳統文化的凈土,夯實他們的語文基礎,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積淀他們的文化功底,提高他們的人文修養,是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那么,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呢?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去嘗試。
一、在常規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古人云:“文以載道?!绷x務教育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所選取的古詩文作品,蘊藏著濃厚的文化因素和人文因素,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人文情懷,飽含著豐富的道德因素和情感體驗,閃耀著理性的思索和智慧的光芒,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學習材料和內容。
當代中學生不能只關注中考、高考的導向,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去學習。語文教師在常規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豐富課堂內容,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言為心聲,文品即人品。語文有別于其他學科,要想真正將一篇好文章理解得全面、深刻、準確、透徹,就一定要深入閱讀文本,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明確作品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創作時的心情,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浪漫……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學生產生深深的敬佩之情。想取得更好的語文成績并不難,難的是對情感體驗和思想境界的理解。
語文教師應在研究優秀作家作品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方面多下功夫,熟讀作家作品,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內心真實的情感。當教師深深地被作家作品所折服,在課堂上侃侃而談、滔滔不絕時,學生能不被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所感動,和教師一起陶醉其中嗎?在學習文本的同時,學生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他們心中了。
二、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生活處處皆語文,毫不夸張地說,凡是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一定有語文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傳統習俗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讓學生真正地了解這些傳統的習俗,才能讓他們傳承和弘揚這些傳統文化,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有很多被人們所忽視和遺忘的東西,恰恰是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機。在學習《昆明的雨》時,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自己家鄉的人或物,了解自己家鄉特有的地域風情,懂得觀察生活和熱愛生活,從而滋潤心靈,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在學習《社戲》時,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習俗或者風土人情,了解各地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感受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和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中秋節時開展的相關活動。語文課本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鮮活的教材,讓學生在快樂學習的過程中聯系實際、舉一反三,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幾乎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特定的風俗習慣或歷史故事,都飽含著我國先人的偉大智慧和思維方式,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因此,結合傳統節日開展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活動也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最佳方式,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語文素養。
此外,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在日常生活中正確用字、規范寫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也是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在經典閱讀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新課標明確指出,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生,適當地推薦一些符合學生實際的讀物,將教材的內容進行擴展,讓學生明白閱讀和個人的成長息息相關,閱讀和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能夠在心理上將閱讀放在更高的層次中。
閱讀經典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閱讀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閱讀是一種高尚的生活方式,閱讀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閱讀更是一個接受知識和真理的過程。既要閱讀有趣的書,還要閱讀有益的書,更要閱讀有生命的書。
經典不僅能夠改變人生的道路,有時也可以改變人的靈魂。經典書籍所傳遞出來的,是在深厚的人文素養積淀下形成的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堅定信念和內心深處寧靜淡泊的修養與操守。讀經典的書籍,讓我們用知識去奠定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決定自己對每一件事情的態度,達到陶冶情操、開闊思維的目的,從而擁有一個高尚、高貴、非凡的靈魂,使我們人性的光輝盡情閃耀。中學生學習時間緊迫,學習任務繁重,更加應該直接了解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直接進入精神文化的制高點。因此,指導學生閱讀經典著作,也是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
例如,學習《劉姥姥進大觀園》之后,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曹雪芹的《紅樓夢》;學習《三顧茅廬》后,推薦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在進行拓展閱讀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及其本身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熱情,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具有迫切需要閱讀和教材內容相關的經典著作的欲望。只有這樣,才能將文本中所展現出來的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更加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四、結束語
中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的精神受到先哲圣賢深邃精辟思想的滋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參考文獻:
[1]高晶瑩.論語文老師要讓傳統文化走進課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3(32).
[2]龔肇蘭.語文教學改革初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04).
[3]李建平.聚焦新課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