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明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實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要以學生為主體,拓展教學方法與思路,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品格,進而培養其核心素養。就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具體策略加以探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策略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為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使學生融情入境,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發揮主體性,提高學習技能與水平,并漸次培養高尚情操,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
一、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動能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結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制定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思路、培養情操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發揮主體性,投入到多樣性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主要途徑。教師要做好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與水平,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得到能力的提高與發展。鼓勵學生做好記錄,并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及時進行總結,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語言表達水平,由此為培養核心素養奠定基礎。比如,在教學《雨巷》這首現代詩歌時,要明確這一詩歌的教學重點,就是對詩歌的象征意義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行理解與掌握。讓學生對與作者相關的詩歌進行收集與查找,如《災難的歲月》《秋天的夢》《望舒草》等,以此對戴望舒創作詩歌的歷史背景加以充分理解,體驗作者借助詩歌表現出的孤寂心境,體悟詩歌的感傷氣息、凄涼之美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高中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同時思路敏捷、開闊,鼓勵學生借助多種手段理解和體悟《雨巷》的內涵,并形象地表現出來,有學生采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視頻、PPT等。為了進一步了解這首詩歌所體現出的想象性的抒情手法,讓學生在不斷的朗讀之中感受作者蘊藏其中的思想感情:憂郁與凄美。有學生為了抒發對《雨巷》的體驗與理解,表演了詩朗誦,并且配上音樂,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想象力、創造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性,提高閱讀水平
對于課文的閱讀,教師如果強加給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與標準答案,難免會抑制學生的思維發展,導致學生閱讀興趣被削弱,課堂缺乏活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并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發散思維,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熱情,切實與新課改的教學要求相符。當學生發揮主體性進行閱讀時,就真正實現了自由、自主閱讀,一定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尊重每一名學生的思維差異以及不同的性格特點,不能用統一要求進行限定,而是讓學生盡可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認真體會閱讀帶來的美好感受。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思維,加強討論與交流,相互之間講述閱讀感悟,同時,積極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教師在傾聽學生的感受與體會之后,再進行正向的引導與總結。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閱讀個性,讓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入掌握,體會閱讀帶來的心靈上的陶冶、精神上的升華,提升個人的閱讀水平,提高鑒賞能力。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文本,可以借助一些手段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對于文中所描述的情節,學生可能無法想象,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演示賈府室內的擺設、景物等的相關情節,讓學生通過這一直觀、形象的畫面建立初步印象,移步入境,投入其中感受人物的形象,體會這一名著運用語言文字之妙。學生的視覺體驗得到增強,催發自主閱讀熱情,對文本進行由淺入深的閱讀,仔細體會,細細體味,對其獨特韻味加以咀嚼領悟,從而引發情感共鳴,提升閱讀水平。
三、構建課堂多元評價體系,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要根據學生課堂上各個環節的表現,對評價的方式進行優化調整。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態、情緒、效果等進行及時、客觀、公正、正向的評價,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閱讀欣賞能力等。尤其在各個環節之中,要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表現進行有效評價,利用成才記錄袋方式等實現“痕跡”評價,考查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觀察和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以及閃光點,及時做出評價,促使學生獲得正向的鼓勵與引導。多元評價也就意味著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是教師個體進行,還可以采取學生自評、互評等方式,讓學生理性看待自己的學習,反思總結,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語文學習能力,進而提升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在多元評價之下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其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王云峰.試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語文建設,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