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桂萍
摘 要:小學音樂教學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對其美好情操的養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完善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展現其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地提高和創新教學的方法與理念,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通過音樂知識的學習以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來調動學生的音樂情愫,使學生學會通過欣賞音樂來構建音樂的藝術形象。
關鍵詞:小學音樂;審美能力;培養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課程,是美育的主要途徑,對提高學生整體素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音樂課堂中不斷培養學生審美、鑒賞音樂的能力,是該課程基礎性的教學目的。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實施,越來越關注對學生個體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注重其人文素養內在的培養。在音樂課程中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對其美好情操的養成以及健全人格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展現其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地提高和創新教學的方法與理念,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通過音樂知識的學習以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來調動學生的音樂情愫,使學生學會通過欣賞音樂來構建音樂的藝術形象。通過結合音樂的特點進行有效的審美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點燃審美興趣,激活欲望
興趣作為最好的導師,在音樂教育方面也是非常適用的,如何利用好學生初次遇到美好音樂時的心靈感動,從而對音樂產生興趣,是教師要特別注意和挖掘的。利用好學生的最初認知水平,激發學生的音樂審美欲望,這是后期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需求的前提和內在驅動力。在具體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形式、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調動起學生的內在情感,產生共鳴,由此進入“樂動情起”的狀態。教師圍繞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融情入境去體會、感悟、欣賞音樂作品,用美妙的旋律來陶冶性情,激活情感,同時較深刻而準確地從中獲得一種審美體驗。學生在融情入境中思想受到震動,有助于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音樂中,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有的是利用了信息技術來突破傳統音樂在時間、空間以及地域上的限制,如通過播放音頻、視頻以及一些投影儀等這些視聽媒體,以聲情并茂、圖文結合形式來充分展現音樂內容,使其形象化,從而讓學生的多感官受到刺激,對音樂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知,同時也能激發起學生對音樂進行傾聽與欣賞的興趣。
二、調動審美情感,提高能力
學生的審美情趣被激發后,也會促使學生去主動地體驗音樂作品。學生通過音樂作品的傾心聆聽,從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同時形成初步的感受、發現、創作等音樂的能力。在音樂審美教育中,情感的激發是最重要的,當學生與音樂所包含的情感產生共鳴、擦出火花,那么學生才能與音樂融為一體,進入音樂的世界中。對于音樂的感知與審美,必須要對音樂作品有一個通透的認知,既對其創作背景進行了解,還可以在聆聽中產生情感,深入意境。對于學生來說,音樂就是蘊藏豐富情感的精神發源地,教師借助聆聽音樂、節奏訓練、律動舞蹈參與、歌唱等多種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促使學生主動體驗音樂,使身心得到浸潤、熏陶,產生與音樂同頻共振的情感基調。
三、突出形象,提升想象力
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需要調動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力以及想象力,從而讓音樂這一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深入人心。而學生在聯想已知想象這一心理過程中實現對音樂的準確感知,以及對其深刻理解,達到審美欣賞的目的。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媒體來進行視覺上的沖擊,讓音樂作品更加形象化,同時也進一步激發學生放飛自己的想象力,不斷地通過抽象的音樂語言來感受形象生動的意境。在音樂的欣賞之余,學生通過真切的準確感知力,對聲音效果進行清晰辨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而言,需要教師進行恰當的引導示范。例如,在教學《白樺林好地方》這首歌曲時,教師運用了聽唱法,引導學生聆聽歌曲,感受這一歌曲蘊含的情緒,然后師生共同對歌曲做出分析,從而在學會歌曲之后通過節奏表現、歌曲表演以及創編歌詞等環節表現音樂,引發學生對白樺林的喜愛,對自己家鄉也產生由衷的贊美,深化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欣賞能力不斷提高,進一步提升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提高其審美情趣。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將審美始終貫穿于各個環節,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引發學生主動吸收音樂知識,激發創新思維,在音樂中享受美、創造美,實現以美育人。
參考文獻:
閔星.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