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摘 要: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引導他們對潛在的安全威脅有所防范,形成安全意識。基于學生所體現出的思維邏輯和安全防范意識,教師需要綜合多種因素制定安全教育方案,通過多種教育活動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安全教育;教學方式;安全意識
一、開展安全教育的價值分析
在運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安全教育,一方面通過課堂引導學生樹立安全意識,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安全意識弱而出現傷害問題,同時引導學生對外界的不良誘惑進行抵抗,以此給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價值引導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隱患或者是風險。總之,要通過多種安全教育活動的有序落實引導學生形成安全意識,讓學生認知在未來發展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事故、風險,在合理預測和科學防范的基礎上保護學生的安全發展。
二、教師對學生開展安全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立足教材對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教育引導
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安全教育時要關注教材內容的應用價值,圍繞學生的認知情況對教材中的安全教育素材進行挖掘和整合,通過教育教學運用引導學生對安全進行全面的思考。基于學生所體現出的學習意識和理解能力,學科教師要對教材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并圍繞生活實際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引導,這樣才能在資源運用基礎上構建高水準的安全教育平臺。教師需要對教材中的安全教育素材進行有效的運用,圍繞學生的日常實際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引導。
(二)通過情境模擬提高學生對安全知識的掌握程度,強化其風險防范意識
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需要關注教學情境的創設,利用情境提高學生對安全知識的掌握程度,培養學生的應變、思考能力。所以教師在開展安全教育時要通過資源的優化整合創設針對性的安全教育情境,針對安全教育內容給予學生能動思考的空間支持,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對安全現象進行思考并做出正確的應對方案。這樣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的安全知識合理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在樹立安全意識基礎上有效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三)圍繞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性安全教育,提高學生對交通安全的了解程度
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通過安全教育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危險進行正確的認知和有效的防范,避免因為安全意識薄弱而出現危害生命安全的事件。因為學生不具備成熟的思維邏輯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在進行安全教育時要關注學生的課程基礎和思維認知情況,綜合多種因素制定教育方案,以提高學生的安全認知能力。基于學科特色和生活安全教育之間的關聯,教師可以圍繞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性安全教育,提高學生對生活中安全內容的了解程度,立足教材內容培養學生遵守規則的意識。
(四)引導學生開展主題討論或者知識競賽,以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
教師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通過多種安全教育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立足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對安全隱患進行正確的辨別和有效的防范。教師通過多種安全教育活動的有序落實引導學生樹立安全意識,讓學生認知在未來發展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事故、風險,給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安全教育支持。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主題討論或者是知識競賽來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
基于學生呈現出的課程基礎和思維認知情況,教師應該立足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安全教育價值是什么”“學生是否應該樹立安全意識”“生活中存在哪些安全隱患或者危險因素”與“學生需要掌握的安全教育知識”等主題討論,對安全教育進行多個層面的探索、實踐運用。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安全知識競賽,通過競賽的方式提高學生對安全知識的認知程度,強化學生對安全知識的體驗程度,避免受到外界誘惑出現錯誤的行為認知。
總之,教師應該立足教材安全教育素材挖掘對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教育引導,通過情境模擬提高學生對安全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強化其風險防范意識。同時,教師應該圍繞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性安全教育,提高學生對交通安全的了解程度。此外,也應該引導學生開展主題討論或者知識競賽,以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
參考文獻:
高凱.試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安全教育[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0,1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