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瑞竹
摘 要:語文既是小學階段的基礎科目,又是重點學科,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素質教育不斷深入,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中的優勢越來越突出,所以日益受到重視。要想提高讀寫結合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正確引導學生,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做好知識積累。將結合經驗提出幾點進行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小學語文;“悅讀”課堂;構建策略
小學語文作為重要的基礎科目,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較差,無法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所以想要學好語文比較困難。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越來越注重讀寫教學,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為了更好地提升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效果,本文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現狀提出針對性策略。
一、利用好教材,進行讀寫結合
教材是為教師提供的教學例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這些例子,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語文教材的顯著特點是以單元形式組織教學的,每個單元中都設置了口語交際、閱讀模塊、寫作模塊等內容,來幫助教師把握閱讀、寫作等教學活動的關系,進而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語文知識,并逐漸提升語文能力[1]。所以在開展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時,教師應該基于教材特點,嘗試在單元內容中尋找讀寫結合點,并進行整體性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寫作知識,在寫作中學會聯系閱讀內容。以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本單元的引導語中指出本單元主要講了人類的好朋友——動物,要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并且以“自己喜歡的動物”為題寫一篇文章。所以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單元內容,以“我最喜歡的動物”作為讀寫結合的點,引導學生在學習本單元《貓》《白鵝》等文章時,除了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情感外,對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分析,觀察作者是怎么描寫貓的,抓住了哪些特點,這些細節描寫對文章起到了什么作用,進一步加深對該類文章的理解,為學生寫作提供參考。
二、引導深入閱讀,創設寫作情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經歷不斷增強其理解力和感受力。為此,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創設教學情境,以便將教學更自然地代入具體場景中,借助場景互動引導學生養成積極的情感,提升其情感體驗能力[2]。在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時,教師要學會以教材為基礎,創設寫作情境。比如,在講述《開國大典》一文時,雖然文章內容簡練,結構清晰,但由于離學生生活的時間較為久遠,學生可能無法了解這段歷史及其代表的意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開國大典的歷史意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開國大典的紀錄片或影像資料,同時為學生講述當時中國所處的歷史時期,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開國大典對國家、對人民的意義,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從而增強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同時觀看完開國大典相關影像資料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談談對開國大典的感想,鼓勵大家暢所欲言,并進行觀后感寫作。
三、增強過程指導,實現讀寫結合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如果閱讀訓練基礎不扎實,那寫作訓練也會存在較多問題,進而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實施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時,教師基于閱讀教材,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領會寫作方法。同時,還要結合教學需要,為學生制訂寫作任務,督促學生從讀向寫過渡,并通過遷移學習經驗,提升整體讀寫水平[3]。比如,在《四季之美》一文中,作者通過排比的形式刻畫了四季不同的美麗景色,展示了各季節的特點,表達了其對四季美景的喜愛和贊美。在現實中,學生也經歷著四季的更替,對季節的變化有自己的認知,對四季的景色有不同的喜好。基于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分段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分析作者筆下不同季節的特點以及作者為了展現這些特點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然后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仿照作者的寫作手法,通過文字展現自己眼中不同的季節,呈現各季節的特點。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將閱讀和寫作相聯系,還可以通過讀寫結合,增強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及認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總之,提高讀寫結合教學效果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內容,為此教師可以從營造閱讀、寫作氛圍,養成良好的閱讀、寫作習慣,激發學生興趣等方面入手開展教學。
參考文獻:
[1]王麗萍.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3):105-106.
[2]黎湘炎.小學語文課堂讀寫結合教學的問題分析與策略[J].小品文選刊(下),2020(3):138-139.
[3]蔡永森.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的思考[J].新一代(理論版),2019(1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