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摘 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意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對他們多加鼓勵,使其可以勇敢地提出問題,并借助這些問題,進一步實現更深層次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從問題意識的培養入手,幫助學生,使其可以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實現學習的整體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培養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其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建立數學學科思維、培養數學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以滿足于教一些基本的概念,更要使學生會做練習題,更重要的是對邏輯思維進行培養,從而建立起數學知識的架構,進行深度的數學學習,進而培養問題意識。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想要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果,首先就是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下,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與此同時,也可以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對學習這件事不再畏懼,從而主動學習知識。只有心情放松了,才可以主動進行思考。與此同時,也能養成敢于質疑的好習慣。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以此提升學習的整體效果。帶有一定意向性地設置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發現其中的疑點,提出問題,大膽假設,逐步提升問題的質量。首先,教師一定要與學生進行互動,對班級里的每一名學生都平等對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此拉近距離。其次,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小游戲或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活動,以此營造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敢于進行提問。
例如,在教學“加減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設置擲骰子的游戲,并借助這一游戲幫助學生積極投入學習中,并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可以提出類似于“這些算式有哪些規律呢?”等問題。在此期間,對一些不敢提問,或不愿意提問的學生,教師一定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學生突破自己,提出問題。并使學生充分意識到提問對數學水平提升的重要意義。
二、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些相關的問題情境。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可以與學生的認知充分貼合,使學生的求知欲得到一定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重現生活場景,或對生活中的實例進行闡述,以此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使學生可以主動提出問題。
例如,在教學“乘法估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試著創設看電影的教學情境:“同學們都看過電影,而且學校也曾經組織大家去看過電影,下面,我們就與本節課知識相結合,試著分析看電影時付錢的問題。學校組織五年級99名學生去看電影,每張門票15元,帶1500元夠不夠?限5秒內搶答。一部分學生,有可能會手忙腳亂,想要進行筆算,但是一部分學生馬上通過估算,得到了相應的答案。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積極地思考一些比較抽象的生活問題,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教師要發揮模范作用
在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學生學會提問,才可以展現數學學科教學的價值。并且,在此過程中,學生存在一定的模仿性,因此,教師務必要做好模范的作用,通過正確啟發,讓學生提出問題。
例如,在學習“倍的認識”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試著說出倍數之間的關系,但是,如果直接說的話,勢必會有一部分學生無法很好地進行表達。因此,教師可以先舉例子,讓學生試著模仿,表達自己對倍數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教育引導,可以保持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也可以促使其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并意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對學生的重要性。然后,再以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以及教材中的內容為根本依據,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以此正確引導學生,使其可以積極地參與其中,在學習的過程中敢于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探究數學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提升數學
能力。
參考文獻:
湯國玉.培養問題意識,引領學生走向“深度”的數學學習[J].數學教學通訊,2017(1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