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佳
摘 要: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把生活元素相機滲透與融入其中,既可不斷地優化課程結構,又能促進學用結合、教學相長,逐步增加寬廣度和深厚度,有效激發“活水源頭”現象,切實構建令人期待的和諧教學關系,把兒童引向“教學做合一”的良好互動狀態。
關鍵詞:小學科學;資源開發利用;生活教學探究;優化與互動
“善引生活長流水,贏得教育百花開?!鄙顚逃齺碚f猶如“源頭與活水”,又像“根本與花木”之間的關系,既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又是不容忽視的營養品。不僅如此,包括科學在內的學校教育活動,只有在生活元素的豐富滋養和有效作用下,才會真正產生實質性意義,并能贏得“百花盛開”的局面?!懊梢责B正,圣功也。”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引得生活之“水”實現課程資源優化利用呢?
一、善于在生活情景中贏得資源開發與利用現象
教從表象入手,學于直觀感知。尤其對于兒童群體來說,他們與成人有所不同,思維活動往往不是借助“大腦”機器,而是通過人體感官在“形、色、音”作用下進行的。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創設或引入相應的生活化情景,既可有效地激發學習情趣,又能在“汲取與吸納”中不斷地豐富課程內涵。以“蠟燭的變化”為例。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拿出生活中常見的“白醋”和“堿水”,把pH試紙分別插入其中,結果試紙發生了“變紅、變綠”現象。神奇“小魔術”迅速激活了課堂氛圍。教師乘勢引出了生活中許多物體“變化”的話題,如水的三態變化、金銀首飾的花樣多變等,全班在激勵與啟發下也說出了許多事物“變化”的現象。“本節課我們共同研究一種常見物體的‘變化多端怎么樣?”在良好期待下導入新學內容。
二、善于在情感體驗中贏得資源開發與利用現象
“科學知識的本身,即在于‘活動、動作、思維三者之間的良好互動和密不可分?!笨茖W是建立在“操作與實踐”上的一門基礎類課程,教師善于提供時空、機會和平臺,引領兒童在自主實踐中體驗情感,既是學科活動的應有之意,又能更好地促進知識內化和學用結合。以“做酸奶”為例,它是兒童生活中的喜愛之物,教會兒童制作方法很有科學教育意義。首先將全班分為若干個多人小組;然后借助早已準備的食材,在老師的組織和主導下,開始興致勃勃地“酸奶制作”過程。在完成制作程序后,小組內外相互品嘗和比較,有人提出質疑——“為什么在同樣素材和制作下味道卻有所不同呢?”由此又開始了相互之間的研討與交流。最后在集體范圍內,師生共同進行梳理與分析、總結與提煉。生活情感體驗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善于在信息支撐中贏得資源開發與利用現象
科學世界的生命力是無限的,小到菌類微生物,大到宇宙體宏觀現象,往往讓人“可親可感”無法“可近可觀”。正因為如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兒童活動等實際需要,善于把信息技術元素相機地滲透與應用起來,無論對資源開發還是教學相長,都能充分發揮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比如,在上述“做酸奶”教學前后,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一方面把“乳酸菌”在適宜溫度下讓牛奶“發酵”的過程性變化情景通過“分階段演播”下的“緩放、定格、回放”等功能,為兒童提供喜聞樂見的“視覺盛宴”;另一方面還通過相同途徑和方法,把“過期或變質后酸奶”的內部結構和具體情形呈現出來,引領他們在“觀察與比較”中進行學習與感悟。信息資源現象由此可見一斑。
四、善于在德智互動中贏得資源開發與利用現象
“科學中擁有智慧和真理,還蘊藏并孕育著無限的道德與審美?!庇绕湓谌鎻娬{“以德樹人”的社會大背景下,以“德育”為核心的人文關懷唱響了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就小學科學課程活動來說,教師善于把“人文性教育”與“工具性教學”相機融合、兼容并蓄起來,不僅是體現學科活動內涵與價值的應有之意,還是切實構建“學力課堂、高效課堂”體系的實質性需要。以“遺傳與變異”為例。人類是科學世界中相對高級的一類“生物”,同樣具有“遺傳與變異”現象。有些小學生會把自己的“智力平凡、學習成績落后”片面地歸因于“遺傳”。對于這種來自學習與生活中的“錯誤資源生成”現象,借助科學加強道德教育,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
總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笨茖W是對社會生活的體現和提煉,生活中孕育無窮的科學現象。在科學啟蒙教育中,教師善以上述為抓手,可在熟能生巧中切實構建課程資源開發體系。
參考文獻:
李曉敏.淺談核心素養下小學科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現象的深度融通和良好互動[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