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輝
摘 要:從班主任的工作角度出發,對如何做好小學德育工作展開討論,希望能夠為推動德育工作進步帶來助力。
關鍵詞:小學教育;德育;實效性
在素質教育發展背景下,做好對學生的德育成為小學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德育工作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任課教師的德育滲透,二是班主任的德育。相較于前者而言,后者的教育作用、要求和責任更大,因此做好對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研究至關重要。從當前的班級環境來看,班主任要想通過科學而有效的方法來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就必須進一步做好班級氛圍、班級管理等多方面工作的統籌設計。文章以此為切入點展開討論。
一、構建優質班級德育環境
在小學教育中,教師要實現對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要先做好對德育環境的有效構建。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而言,環境狀態會直接對他們的思想觀念、語言、行為產生影響。例如,我要求班級中必須使用禮貌用語,而且我在與學生交流時也會使用禮貌用語。這就會構建起以禮貌為基礎的交流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會時刻保持有禮貌的狀態,并在與同學、老師交流的過程中使用禮貌用語,這對于他們正確語言習慣和道德素質的培養起到了引導作用。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我會在制定班級制度時融入德育內容??紤]到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我在制定班級制度時會專門舉辦一次班會,讓學生也參與到班級制度的制定環節中,由此來落實他們的班級主體地位。很多教師在此環節會忽視學生而自主制定班級制度,雖然這種方式能夠保證制度的科學、有效性,但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會讓學生缺少自己在班級中的主人翁意識,這會影響他們對班級制度的態度,而且此種方式違背了德育的最基本要求,所以教師一定要改變自己的觀念,讓學生自己制定約束他們言行舉止的班級生活規范。由此在進一步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增強他們的班級歸屬感,為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做好鋪墊。
二、實現班級事務師生共管
實現班級事務師生共管也是小學班主任提升班級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方法。所謂“師生共管”,是指在班級事務當中,學生作為班級主體,他們應當與教師有著同等的主權和地位,由此做到通過參與班級管理工作來提升他們的歸屬感,并讓他們在管理班級事務的過程中獲得道德素質、價值觀念的提升。例如,針對一些學生在班級中吃東西、亂扔垃圾的問題,我專門召開了一次班會。在班會當中,我先明確指出在師生共同制定的班級制度中“不在班級吃東西,不亂扔垃圾”是非常重要的一條。之后,學生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并說明了原因。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仔細聽每個人的發言,并進行總結,之后我提出如何在不違反班規的前提下解決部分同學沒吃飯的問題,因為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學習。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更為主動地思考和討論,并最終想出了可以在課間到班主任辦公室吃的方法,而且只能吃簡單、方便的食物。針對“亂丟垃圾的問題”,學生則一致表示要予以杜絕,亂扔垃圾的學生還主動進行了自我反省,這讓我非常意外,同時也讓我看到了師生共管在班級管理和德育中的關鍵作用。
三、積極組織德育體驗活動
想要實現良好的德育目標,就必須積極組織德育體驗活動,讓學生可以通過活動體驗來獲得教育,由此來實現對他們的道德素質培養。例如,在“重陽節”時,我專門召開了關于“重陽節”的主題班會,讓學生明白重陽節又叫老人節,了解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并讓他們在回家后能夠去看望自己的爺爺奶奶,由此做到借助主題班會活動來完成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讓他們成為尊老、
敬老、愛老的好孩子,為他們以后的成長和發展打下良好而又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做好提升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方法研究,不僅可以提升德育工作的質量,還能夠為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帶來助力。在實際工作中,班主任除了要發揮自己的教育管理、引導作用,還必須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體驗空間,讓他們可以參與到班級管理、生活當中,并從中獲得良好的體驗,進而實現道德素質、思想觀念的教育,真正做到將德育從教師的灌輸轉變為學生的體驗,
實現德育基本模式的改變,從而更好地實現德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諶鷂.淺談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策略[J].貴州教育,2020(24):12-13.
[2]王婉秋.淺議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六條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1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