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紅
摘 要:在小學教育教學中,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因此,教師要認識到習慣養成的重要性,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生活的習慣,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學習,培養具有個性化的學生。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習慣;培養方法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和創新,教師在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督促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好的習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習慣的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師要進行針對性培養。本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展開分析,希望可以給廣大同仁些許參考。
一、培養小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語文教學任務就是理解語文教材。首先,在小學語文上課之前,教師就要引導小學生進行自主預習,讓學生在每次學習新課文之前都形成自主預習的習慣,這樣學生就能夠對課文有系統的認識。對于學生而言,他們的理解能力較為薄弱,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會更加輕松有趣。例如,在學習《愛國將領鄧世昌》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自主閱讀,通過閱讀課文去了解文章講了怎樣的故事,然后再由教師向學生講解本文的故事背景,讓學生去深入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這樣學生就能夠感受到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以及敢于奉獻的精神。其次,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延伸一些語文課外知識,根據自己已有的語文教學經驗,去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精神,這樣學生會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再次,教師可以為學生歸納出文章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通過交流和討論的方式來感受到課文的魅力,讓學生深刻感受作者愛國的熱情,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最后,教師要采用科學正確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專注力和思維力,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
二、引導小學生主動閱讀文章
首先,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師要做好教學的示范,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讓學生可以向老師學習,從而形成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教學指導,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學習意識,也能夠為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做好準備。其次,教師要在教學之前給學生布置一些預習任務,讓學生能夠清晰本節學習目標,這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再次,教師還可以通過舉辦各種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樣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最后,教師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要讓家長在家庭中承擔教育的責任,要讓家長與學生之間進行緊密的聯系,這樣才能改變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更好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三、養成提前預習知識的習慣
首先,教師要充分了解課文的教學結構,挖掘出語文課文的育人作用,讓枯燥乏味的漢字以強烈的情感更好地呈現出來,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豐富,讓語文知識充滿樂趣。其次,教師要對全班學生進行觀察,要對每個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夠更加清楚學生的習慣,讓學生養成提前預習知識的習慣,這樣學生才能將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學習能力,對小學語文課文進行全面的學習,因此預習對學生后續的學習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再次,對于大部分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在學習中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閃光點去激勵學生,還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在學習中向其他學生學習,這樣在實際的課堂當中,學生才會逐漸養成自主預習的習慣,也會更好地投入語文學習。最后,教師要讓學生養成認真思考的學習習慣,要在任何的課文中帶著問題去思考,這樣很多難以理解的問題就會變得清晰、通透,這樣也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從而保證語文教學效果。
此外,教師要承擔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要在小學階段培養綜合型的學生,不僅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還要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改善以前的問題,讓學生能夠成為獨立學習和生活的好學生。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閱讀中,養成善于做筆記的習慣,將自己所感悟到的道理記錄下來,這樣長期的積累就會幫助學生形成寫作的素材,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會得到提升,學習習慣也會得到完善。
教師要以身作則,要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要鍛煉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這樣學生才能得到全面發展。此外,小學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要認識習慣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好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珍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閱讀習慣的培養分析[J].天津教育,2020(21):111-112.
[2]牛娟弟.小學語文部編版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閱讀習慣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20(4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