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杰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發掘課文中蘊藏的美感因素,使學生在學習中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美感因素
語文學科中的審美教育一直被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發掘課文中蘊藏的美感因素,使學生在學習中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怎樣才能“發掘”出作品的情感內蘊,引導學生在語文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要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
好的作品大都有優美的藝術境界。王國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繪的,包含深意的藝術形象,它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想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教師必須要廣采博覽,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只有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時的匠心。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對潛在的字、詞、語、修辭的領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享喜怒哀樂。如果教師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經歷、愛國熱情以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講不好《天上的街市》,就無法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陶醉其間,使之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必然能產生“豁人耳目”的美感,從而自然受到美的熏陶。
二、要通過課文朗讀,讓學生作品中的美感
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情感流淌,讓課堂充滿濃濃人文情懷。課堂上最能引起學生情感宣泄的就是課堂朗讀,老師應該帶領學生朗讀一些詩篇,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通過閱讀這種詩情畫意的文章,學生能強烈地感受到詩人愁腸絞斷、流浪他鄉的悲涼情懷,以及懷才不遇的境遇。在享受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美的同時,感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例如《最后一課》結尾的一段話,如果能有表情地朗讀,且語音輕緩,語速放慢,就能表現出下課鐘聲在韓麥爾的心頭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教材中表達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傳給學生,使其獲得充分美感享受的同時,讓其“沁人心脾”,仿佛靈魂已被引進美妙無比的世界,從而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熏陶。
三、要師生共情,共同陶醉于情感美
首先,教師要“情動于己”,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和作者同喜、同悲、同哀、同褒、同貶,釋放自己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運用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想象,然后沿著作者的情感軌跡運行,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從而產生感情共鳴。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講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寫作時勢必要精心構思,合理剪裁、組材,并順著一定的思路布局謀篇。如果教師能講述、品析這種思考,引導學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開作者的情感線索。比如《驛路梨花》所寫的山間茅屋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10余年,作者根據情感的需要,在一個個懸念和誤會的消釋中,讓讀者享受到一種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開朗的快意。教師只有引導學生了解為什么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寫又為什么多以潔白無瑕、馨香四溢的梨花襯托,結尾又引陸游的梨花詩點睛,將景物美、人物美、心靈美和諧統一于梨花之中,輝映折射出雷鋒精神處處開花,代代相傳的主旨,才能使學生領會到作者那份由衷的贊美之情。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中把情感轉移進去,與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懷、教師的體會融為一體,產生感情共鳴。
四、要用作品中蘊含的哲理啟發學生,感染學生
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說理,若以理取勝,就違背了形象思維的規律。作品中的“理”是蘊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詩情畫意之中的。小中見大,言近旨遠,通過活生生的畫面,具體的事物,說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題。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入理”,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徑。比如鄭振鐸在《貓》中對貓的自省,其實是表達一種待人接物的道理。教師應在教學中把學生帶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中,認識到情寓于“理”中,從而產生對客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或審美評價,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使性情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從而摒棄消極的情感,吸收健康、積極的情感,獲得哲理美的享受。
五、要巧設懸念,啟發學生思維,激發情感
教師在讓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可先自己復述課文情節,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學生去猜測情節會如何發展,人物的命運會怎樣。這樣巧設懸念,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如教學《孔乙己》這一類課文時,教師可采用這種方法去激發學生情感。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還可針對所講的內容,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集中,積極地期待著問題的解決。這樣導入新課,能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感,增強講課的吸引力。如教學《驛路梨花》時,可設計這樣的提問:標題一語雙關如何理解?文中兩次誤會、三次懸念、四寫梨花分別從哪些語句體現出來?
六、要從故事趣聞導入新課,情景感染學生
初中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這一特點,針對教學內容,從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出發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對所學新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教師授新課前,花極短的時間,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如教學《阿長與<山海經>》時,可先聯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給學生講講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講講阿長本人的故事,這樣,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
七、要巧借多媒體,創設情境感染學生
語文課教學之初,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等形式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春天風光的錄像帶,桃紅李白、花塢春曉的春景激起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錄音,創造意境,使學生在美妙的樂曲聲中自然進入對課文的學習。
如在《沁園春·雪》的教學中,可借助多媒體首先播放這首歌曲,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通過歌聲,讓學生體會到冰封雪覆、粉妝玉砌的美景,然后配樂朗讀,則有效地把學生引入作品的藝術境界,讓學生伴隨著婉轉激昂的音樂中體會著祖國壯美的達好河山,品味作者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愛國感情。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美感教育,具有培養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純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和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激起學生相應的美的情感體驗,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讓學生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讓學生讀書明理,學習修身。不但“知之”,而且“好之、樂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的同時注重美感教育,用美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教會學生去審視美,辨別美,感悟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情操。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