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理念貫穿于個人整個人生健康發展的歷程中,是健全個人人格和完善個人基本道德素養的必要保障,教師自始至終應秉承以思政教育為重心的理念,規正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教師應積極地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和滲透在高職院校中的《保險理論與實務》課程中,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基本職業操守,確保保險課程具有深層次的教化意義和教育價值,實現學生的思政理念的提升和拓展。下文將主要分析“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職《保險理論與實務》課程的路徑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課程;保險理論與實務;路徑探索
隨著國民綜合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我國的人均就業率也隨之大幅度提高,但諸多事件表明就業人員中普遍存在著玩忽職守的失職行為,給企業帶來了嚴重的損失,而作為以就業為根本目標和方向的高職院校,應大力倡導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建立以德為本的就業準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為國家培養一批有思想、有責任、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高職院校應想方設法地貫徹和落實新課改提出的全新教育要求,以培育德育雙全的專業人才為根本職責,讓學生明確保險職業道德,為自身設立基本的從業職業操守底線,為社會提供遵紀守法、盡職盡責的優秀保險人才。
一、高職保險課程在開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一)缺乏實質性的就業指導思想
諸多教師過度依賴于專業教材,片面地認為教材是經過多次的改編和改版而編制完成的,教材中所體現的教育思想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和說服力,一直停留于狹隘和抽象的課本內容,忽略了社會就業要求的流動性,缺乏實質性的就業指導思想。生活教育理念一直是教育領域強烈推崇的基本教育理論,通過課程思政理念和生活教育理念的有機結合,能夠有效地將保險基本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熟悉和了解保險從業人員的基本工作流程和任務,及其所依傍的法律條例和職業準則,有限地放大正面的思政理念在未來就業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學生的市場綜合競爭力和高職院校的整體就業率。
(二)缺少專業性的思政教育導師
部分高職院校為了減緩學校的資金負擔,將課程思政教育和保險知識教學冗雜合并,全部交付于一名教師,沒有配備專業性的思政教育導師,致使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不容樂觀。高職院校沒有定期安排專業的課程思政教育指導團隊對教師進行統一的思想培訓和方法傳授,造成了教師的教育思想停滯和落后,課程缺少現代化的教學理念,無法針對近期的真實性社會案例深度地向學生展開思政理念教育,學生難以從中收獲大量前衛的思政觀念,仍然止步于原始的從業道德理念,完全地與現代社會中所要求的保險人才應具備的思政理念相背離,促使學生與實際生活產生脫軌。
(三)缺失合理的思政融入方案
多數教師一直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地實施課程思政教育,一味地實行單一的教學模式,按照固定的教學模板和步驟機械式地進行課程教授,使課程思政教育喪失了多元化和趣味性,難以凝聚學生的專注力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教師應經常性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發現和匯總學生真正缺乏的思政理念,便于教師準確地定位日后的思政教育融入方向,重新編制出合理的思政融入方案,從而大大地縮短教師創設融入對策的時限,防止其漫無目的地進行說教式教學。融入方案是高效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核心工作,教師應不遺余力地探索和研究適合學生個人思政培育的融合方案,并保證融合策略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實踐性。
二、將課程思政理念滲透在保險課程中的重要性
(一)課程思政理念是保險課程的教學模式革新的新動力
高職院校中的部分保險課程依舊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程改革和創新方面沒有做出重大的突破,促使教學成效大打折扣。課程思政理念的滲透是革新保險課程教學模式的全新開端,不斷地為課程內容增添新型的文化元素,逐步地豐富和完善保險課程的教學內容,增強課堂的活力和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從課程中習得多元化的外部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自身綜合知識和能力的拓展。課程思政理念為保險課程教學提供了新動力,徹底地打破了觀念陳舊、思想單一的傳統教學方式,有效地改變高職院校當下的教學漏洞和弊端,其既注重學生外在的能力培養和鍛煉,又保證學生內在的思政理念與時俱進,一舉兩得。
(二)課程思政理念是高職學生未來就業的理論導向
學生個人的價值觀念和政治思想一直牽制和影響著其自身的日常行為和決定,對其個人人生發展的導向規劃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其中高職院校在學生保險知識學習階段灌輸思政理念能夠有效地為其未來的就業提供理論導向,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學會主動地通過分析當下的就業形勢來判斷自身的就業可能性,防止學生因過于固步自封而做出錯誤的預判。課程思政教育能更好地教化學生擺正自身的位置,幫助學生樹立正面的價值觀念,不斷地發現和審視自身的思想缺陷,自主地探索和發掘豐富自身思想境界的途徑,逐漸地實現自我能力的優化和知識范圍的拓展,讓自身歷練成為一個有覺悟、有理想的有志青年,使學生在逐年攀升的就業人數中脫穎而出。
(三)課程思政理念是幫助高職學生樹立道德標桿的標準尺度
教師在實行課程思政教育時應綜合性考慮在整本保險課程教材的整個講述過程中所涉及的法律條規,不斷地強調和突出遵循法律規定的必要性,以及觸犯法律底線所帶來的嚴重后果,讓學生明確正面的道德標桿是實施各種行為的首要前提條件。高職院校應以育人先育德為基本原則,促進院校整體師生思想覺悟的提升和法律意識的增強,為校園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圍,從而更好地保障思政理念在保險課程中的深入貫徹。正面的思想價值觀念有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始終以充沛的活力和高漲的精力投入到保險專業課程學習中,促使課程思政理念逐漸演變為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正面的道德標桿的標準尺度,防止學生在日后的保險工作中輕易地逾越法律的鴻溝,致使其誤入歧途。
三、課程思政理念滲透在高職保險課程中的探究對策
(一)創建完整且完備的課程思政理念組織體系
課程思政理念與保險課程的融合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探索歷程,教師在研究初期應初步地創建出完整且完備的課程思政理念組織體系,科學化、集成化地向學生灌輸思政理念,避免學生因構建體系的雜亂無章而將不同的思政理念混為一談,不利于學生深度地熟悉和了解自身應具備的基本思政理念。例如,教師在實行課程思政理念教學的前期,首先將教育目標的實現分設為三個進階階段,將每個階段的任務目標細致化和詳細化,分層次、分難易地設計三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同時根據《保險理論與實務》中章節內容的概要和側重點,將不同類別的思政理念融入在不同的教學板塊中,能夠將抽象的思政理念具象化地呈現在教學課堂中,有效地銜接起思政理念教育和保險課程教學,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應合理地規劃出思政課程在保險課程中所占據的比重,結合院校要求和學生需求設定課程占比,將有限的教學時間合理地分配在不同的教學任務中,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利用現代化信息資源媒介傳輸課程思政理念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日常接觸的信息資源日益增加,獲取的信息也更加完整和全面,教師應有效地利用現代化信息資源媒介傳輸課程思政理念,通過多種平臺和軟件的信息交錯傳遞,實現融入內容的多元化和多樣性,讓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接收到思政理念信息。例如,教師可以將近期需要講授的思政理念,匯總發布在學習通、慕課、知到等大學生信息交流平臺上,或者將最近發生的有關保險工作政治事件推送在軟件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保險課程中所隱含的思政理論,增強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和完善政治面貌的意識,時刻告誡學生違反法律規則所造成的不可挽救的后果,讓學生以此為警戒,深刻地意識到思政理念在保險工作中所占據的顯著地位。時代的發展為教育事業提供了多種教學工具和媒介,教師應主動地發掘不同平臺和軟件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把握住現代化信息資源,經常性地搜集和查閱各種教育資料,將不同領域的思政元素合理地融入在保險課程教學中,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
(三)增強學生的思政理論的認同感
思政理論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教師不應先入為主,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而是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時間和思考空間,讓學生明確思政理論與保險課程知識的內在對話性關聯,認識到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互通性,增強學生的思政理論認同感,確保學生能夠從思政理論中逐步地形成自我獨特的思想價值觀和人生發展觀,在個人的價值觀念中增添一些具有社會性色彩的思政理論。例如,高職院校應主動地配合教師,定期地組織和開展有關傳輸思政理論的活動,并大力地進行呼吁和宣傳。教師定期地將黨和國家提出的思想政策滲透在保險課程教學中,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探討,辨析出政策中潛在的思政要求,判斷出國家對未來保險就業者的要求,讓學生初步地嘗試改變自身的思政理念,以適應日后的從業就業要求。
四、結束語
課程思政是高職院校教育模式改革發展的新趨勢,是一個不斷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教師應耐心地探究其在保險課程教學中的融合對策,徹底地解決保險課程教學所面臨的問題,明確培養學生正面的思政理論的必要性。教師可以采用創建完整且完備的課程思政理念組織體系、利用現代化信息資源媒介傳輸課程思政理念、增強學生的思政理論的認同感等滲透途徑,將其有機地融入在保險課程中,實現知識傳授和德育教化的雙向發展,推動課程思政理念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磬,郭昱辰,鄒文峰.“同向,同行,同頻”理念下高職“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財富時代,2020(01):80-80.
[2]梁方,呂連灝.高職專業課程“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探索[J].廣州化工,2019,47(15):195-196.
[3]馬君.高職金融專業《保險學原理及實務》課程思政教育的設計與實踐[J].時代經貿,2019(20).
[4]張保林,楊兵兵,李莎,等.“立德樹人,課程思政”融入高職專業課程的教學探索與實踐[J].南方農機,2020(01).
[5]唐馨.高職“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路徑探索[J].新一代:理論版,2019(15):158-158.
[6]吳軍.課程思政融入高職學科教學的實踐探索[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9,48(08):100-101.
作者簡介
趙曉紅(1981—),女,漢族,河北石家莊市人,副教授,經濟學碩士,單位: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主要從事金融市場、高職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課程思政建設項目“《保險理論與實務》課程思政示范課”(項目編號:RW02-01-08-08-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