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永錄
摘 要:文章從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自覺接納數學,引入數學故事、增強學生數學學習體驗,模擬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數學價值,采用多元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構建函數模型、解決生活問題,注重鼓勵評價、樹立學習信心幾個方面探究數學教學生活化與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學習興趣;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9-0084-02
教師在選取教學內容時,應遵循時代性、客觀性、基礎性原則,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激發其學習興趣,并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意識。教師可以將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靈活應用自身所學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將生活看作是理論和實踐的源泉。脫離生活的教學,必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活化教學理念應用于數學教學中,是促進新課改持續深入的必然舉措,對于學生日后學習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自覺接納數學
強烈的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催化劑,可以不斷推動著學生學習、理解知識。教師進行實踐教學時,要多利用生活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培養其使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到數學教學中,能使學生在探索數學知識時依托于實際生活,通過不斷地學習自覺接納數學。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園藝設計師,為學校設計校園花圃。教師可以給學生規劃一塊長方形的土地,并要求種植面積只能占花壇面積的一半,同時,為學生提供2 000元的預算費用,用來采購花圃中的植物,讓學生學會預算與支出。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展示自身才能,使其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學生在獨立完成任務以后能夠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習自信心。
二、引入數學故事,增強學生數學學習體驗
數學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底蘊,演繹出無數精彩絕倫的數學故事,教師可以將這些數學故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數學故事的引入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深度理解數學知識,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據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將數學發展史普及給學生,從而激發其學習自豪感、使命感,引發其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使其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例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還可給學生普及勾股定理、平方數等知識。教師要帶領學生正確認識數學發展史,調動其探究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收集、學習數學知識。
三、模擬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數學價值
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從學生實際學習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悟數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找到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為學生創設出更能體現數學、社會、環境、技術相互關系的學習情境。數學教師需要科學合理地選取教學材料,為學生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此一來,才可以讓學生感同身受。教師還要多維度構建多元化生活情境,運用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最終實現學生在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循序漸進地滲透數學知識,使得數學知識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逐漸生活化,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學好數學知識的重要性。
例如,馬可的媽媽買了一斤面粉和一斤肉餡,正常情況下可以包60個餃子,但現在面粉的質量未變,發現肉餡多了,怎樣做才能把餡全包完?將生活問題向數學問題轉化是數學建模的關鍵環節,是學生覺得最有難度的地方。這一例題的問題情境為面粉質量與餡質量間的關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十分貼近,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教師便可提出問題:“在這一生活問題中存在幾個變量?影響餃子皮用量與餡的用量的因素有哪些?我們能否只考慮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學生在接收到教師的問題后,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合理假設參數和變量,嘗試建立數學模型,并完成計算。最終,學生通過思考和分析發現,面粉質量一定的情況下,餃子餡變多了,就應該將餃子皮做得薄一些,每個餃子中多包一點餡。在這一生活情境中,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進入數學知識的探索學習中。
四、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時,應著重采取靈活多變、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以學生喜歡的形式呈現數學內容,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知數學的魅力。首先,教師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良好的新課導入能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數學教師設計趣味性的導入內容,能夠喚醒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數學探究動機,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設疑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給學生提出一些能夠引發認知沖突的問題,使其產生疑問,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敢發言。最后,教師要以“動”導趣。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靈活使用各種教學工具,借助多媒體等設備,讓數學課堂“動”起來,將枯燥的內容轉化為趣味性現象,增強數學探究的樂趣。
例如,在講授“幾何圖形”一課時,就可滲透“數學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給學生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圖形美”,增強學生的數學感知能力,促使課堂教學質量、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數學教師要善于發現數學中的圖形美、對稱美、邏輯美,讓學生能夠享受和體驗數學知識與生俱來的美,感受知識的價值,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構建函數模型,解決生活問題
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通過函數模型可以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在開展數學建模時,教師可依照“生活實際問題—生活問題轉化—構建模型—求解模型—結果解釋”的思路來推進教學進程。但考慮到教學中受限于各種條件,學生難以對建模過程有一個真切的體驗,因此便可利用建模思想展開教學。教師需要將學生易于接受與理解的建模方法、思想逐漸滲透到課堂中來,并要求學生在課后完成求解過程的探討與相關數據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