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虎
摘 要:數學是自然科學之母,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性學科。文章從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培養學生濃厚的數學興趣、重視教師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等方面,探討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策略。教師要重視知識的測試,運用簡便運算的方式,設計趣味性訓練測試題目,重視聽算訓練方式的運用,引領學生學會思考。
關鍵詞:數學課堂;學習效率;數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9-0086-02
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學生由于心理認知能力比較弱,所以在學習時會出現注意力不夠集中的現象,因此,作為數學教師要隨時留意和觀察學生的動態,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保證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以此提高數學學習效率。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進行討論。
一、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放到數學學習中,就是教師要通過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首先,教師要有激勵意識,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當學生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進步,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于部分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的學生而言,這種激勵方式非常有用,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其樹立長遠發展的目標。
其次,教師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潛能,并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他們向更高層次發展。教師要隨時留意學生的發展,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讓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只有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樹立自信心。
最后,教師要把握好學困生的心理特點。在數學教學中,因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有些學生的接受能力強,有些學生接受能力比較弱,教師一定要注重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數學興趣的發展。數學學困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注意力不能長久集中,這時就需要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學困生在心理方面常常需要一種歸屬感,如果答錯問題,他們就擔心受到周圍同學的嘲笑,因此,教師要多鼓勵數學學困生,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消除他們的緊張感。教師在教學中,可借助多媒體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多開展一些與應用題相關的游戲活動,讓數學變得生動有趣,這樣會極大地提升學困生的學習自信心。
二、培養學生濃厚的數學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可塑期,培養興趣對于他們今后的發展意義重大,尤其在數學學習中,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果。
1.重視知識的測試
學科知識的測試非常有用,任何一門知識最終都要得到實踐的檢驗,對于數學知識而言,也是這個道理。在數學教學中,測試是一種可以促進學生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教師可通過測試來了解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掌握情況,從而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提高。同時,測試又能起到一種查缺補漏的作用,教師通過測試的形式,設計一些適宜的題目,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學生測試之后能夠馬上看到自己的成績,從而調動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
2.運用簡便運算的方式
目前,簡便運算的方式主要是口算和速算,在數學學習中,這兩種方式對于學科知識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正視學生差異性的存在,并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在進行數學測試時,要設計一些有梯度的題目,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針對基礎比較弱的學生,可設計最基礎的測試題目,以口算或速算為主,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從而促進他們向更高層次發展。對于那些理解能力強的學生,要設計一些中高難度的題目,以保證他們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
3.設計趣味性訓練測試題目
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沒有完全成熟,對于抽象事物的認知能力比較弱,而數學是一門非常抽象的學科,相對而言,學生學習起來有一些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將抽象知識形象化,把復雜知識簡單化,以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一些趣味性題目,通過這些題目把抽象知識形象化,讓復雜內容簡單化,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體味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以促進數學思維的形成。
三、重視教師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1.重視聽算訓練方式的運用
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較大的差異,它以理性思維為主,為了訓練學生的這種思維方式,教師可通過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題目進行訓練。聽算訓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式,教師可在課前設計短時間的聽算訓練,聽算訓練要注意技巧,切莫貪多求全,訓練時教師不列出具體的題目,而是通過聽寫的方式,訓練學生得出答案,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在短時間內讓學生進入到上課狀態中來。學生在訓練時一定會自我克制,集中注意力。在數學課堂教學環節中,也可針對一些簡單內容,設計一些聽算測驗,來提升學生的注意力。
2.引領學生學會思考
數學思考是一種思維活動,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和探究意識,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教師通過問題引導來培養的。首先,引導學生學會有序思考,比如教學“因數與位數”時,問“18的因數有哪些”,如果僅僅讓學生得出結果還不夠,教師應該追問是怎樣得出的,這樣會促使學生思考,當接著問到“36的因數”時,因為數字比較多,學生有可能遺漏,教師要引導學生快速、不重復、不遺漏地找出來。經過這樣的問題鋪墊,學生的注意力得到了提升,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答案。這樣的問題極大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引導學生學會變通思考。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要認識到變中有不變,比如同是“植樹問題”,教材中出現了三個例題:一是路的兩端都種樹,二是路的兩端都不種樹,三是一端種一端不種的情況,這三個例題,運用的數學模型不是相同的,就兩端都種的情況而言即是“棵樹=間隔數+1”,兩端都不種的情況即是“棵數=間隔數-1”,而一端種一端不種的情況即是“棵數=間隔數”。對于這種問題,學生極容易犯錯,教師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思考其中不變的地方,然后進行模型對應,這樣就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