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轉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用是一種突破傳統思政課教學困境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它使學習者學習的主體性和個性化發展得到強化,使學習的本質回歸,以生為本,抓住高校思政課學科特點,與翻轉課堂的本質及理論相融合,從學生和社會發展需求出發,選擇翻轉路徑,開發翻轉動因,推進思政課翻轉實現。
關鍵詞:翻轉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路徑
引言: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和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不斷推進與發展,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越來越不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也不符合教育部“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的政策精神,更難滿足新時代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對知識與信息的不斷更新升級的需求和個性化發展的學習需求。這種矛盾在政治性、理論性較強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表現尤為突出。
一、翻轉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用價值
(一)翻轉課堂有助突破傳統教學的弊端,適應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教師居主導地位的“滿堂灌”的“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式,知識局限于課本、評價局限于分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束縛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由于師生溝通的有限性,師生的交流總體來看是單向進行的,對于學生的興趣點和思考的焦點、難點未能做到完全把握,不利于教學相長。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已然改變并正在不斷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樣態和學習方式,強化教學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利用大數據的技術手段,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創造新的教學方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翻轉課堂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等多種渠道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打破教師對知識“壟斷”的權威。翻轉課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倡導學習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習的技能、方法并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改變過于注重學科本位、知識本位的傾向,注重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改變“要學生學”,強調“學生要學”,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改變過于注重甄別與選拔的評價,強調評價有助于教學改進及學生發展。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潛能。當代大學生特別渴望表現自我、展示自我,從自我表現、自我展示中獲得“存在感”的滿足。他們對于傳統教育教學的說教,具有本能的反抗和拒斥。若這種主體性訴求和需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得不到應有的表達和釋放,就會導致學生對課程厭惡感的產生和積聚。針對大學生這一特點,適時調整教學方案,創新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參與度不高、缺乏興趣的狀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好的釋放。在課下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強化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習過程的自我監控能力和學習資源管理與應用能力。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研究
(一)翻轉課堂實施前對教師和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訓。通過對相關教師的培訓使教師深刻了解到教育信息化對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有助于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主動積極探索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對適合翻轉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能利用相關軟件設計和制作微課及課件,能建設網絡學習平臺并將其應用到翻轉課堂中。
對教師和學生的培訓要在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培訓前可采用專題會議、問卷調查、訪談等的形式收集相關信息,根據調研結果,通過數據統計分析,確定培訓內容,實施培訓。對學生進行培訓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了解翻轉課堂的內涵、特點、意義,清楚學習流程及及新的授課方式,熟悉網絡學習平臺的基本功能,更好的配合老師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開展,并能熟練利用網絡等資源進行課前及課后的學習、交流和總結,確保翻轉課堂的有效性。
(二)實施針對翻轉課堂的教學評價改革。翻轉課堂應打破傳統的學生成績的評價模式,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實行新的教學模式,為使成績更具有效性和全面性,提高學生對翻轉課堂發積極性應遵循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評價方式,然后再與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課前考核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網絡學習平臺應用情況,登錄平臺的頻率;在線自主學習情況,能較好的學習微課等其他學習資源;與教師的交流情況,是否能夠與老師積極交流,向老師提出疑惑、分享心得等。課中考核應包含課堂表現情況、課堂任務完成與否、學習活動參與度及個人在團隊中的貢獻等等。課后包含完成課后作業、測試情況。教師按照學生評價量表對學生進行評價,得出總分,最后求出翻轉課堂的平均分。期末考試后,將此分數與期末考試成績分數按照一定比例算出加權平均數,以此作為學生的最終成績。這樣更能反映一個學生的真實狀態和水平,使用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評價與考試成績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課前布置學習任務,融入時政信息與思考,進行導學與線上討論。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是老師為學生自學搭建的概念支架,學生在教師發布的任務引領下進行自學,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反饋給老師,老師根據學生反饋來設計課上教學。課前包括一次備課、發布任務、自主學習、反饋交流、獲取學情、二次備課六個環節。對于思政課來講,課前學習任務是提前錄制好的知識概念視頻,理論性、政治性比較強,但時效性不足,枯燥乏味,學生沒有學習興趣,所以老師每次發布課前在線學習任務時,除了做知識點測試題外,一定要結合當時思政新聞或學生感興趣的相關社會事件布置課前導學思考題進行在線討論,讓學生帶著現實社會問題去學習、去思考,老師可以線上點評,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體現了思政課的特點,也可以發現學情,為課上交流討論提前做好準備。
結束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務必要結合“90”后和“00”后大學生的新特點,及時轉變思想觀念,創新教學模式,通過重構教學秩序,改變傳統單一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全程和全面參與教學,使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更具有吸引力和創造力。為更好的適應“翻轉課堂”的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積極參加教學能力創新培訓及相關學術會議,多與同行進行教學交流,并深化教學團隊合作,打造新型教學改革團隊,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惠欣.翻轉課堂及其實施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06.
[2]陳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的理論闡釋與實踐反思[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2):88.
[3]徐華偉.試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S1):3-7.
作者簡介:李旭,女,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四川城市職業學院思政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本文系四川省民辦教育協會2020年科研立項重點課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MBXH20ZD1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