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升 張鋒 易軍艷 馮德成
摘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德樹人”為課程思政之本,在改革方向、體系構建和隊伍建設三個層面,凝練工程學科專業課程群課程思政改革的基本理念。基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立足工程學科專業課程內涵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將工程背景、工程實例、工程歷史、工程哲學、治學傳統、學科歷史等作為層級式課程思政載體,通過闡析
各層級課程思政的主要元素,引導學生胸懷大局、立鴻鵠志、探尋規律,達到提升思想境界、厚植家國情懷的課程思政育人目標。闡述課程思政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指出學校和學科的深厚歷史傳統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工程學科;課程思政;專業課程群;道路工程學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1)03-0094-06
針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并深刻闡明了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大意義、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2-3],指明了高校在宏觀上整體把握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4]的基本方向。課程思政已成為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課題,各院校、專業、教學團隊結合自身傳統、特色等,積極開展研究,在課程思政與大思政格局[5-6]、高校相關改革的系列舉措[7- 8]、課程思政內涵與特點[9]、課程思政基本理論框架和邏輯[10]、教學隊伍建設[11]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這些研究以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設計為焦點[12],覆蓋眾多學科專業門類[13],涉及本科和研究生的各類課程體系[14],為高校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辦學歷史,可上溯至1920年中俄工業學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前身)的鐵路建設科。1958年為響應國家建設需要,蔡乃森教授等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創立道路工程專業,開啟了該學科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又紅又專的辦學歷史,形成
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優良傳統。
近年來,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致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校100周年賀信精神的引領下,傳承哈工大“八百壯士”的傳統精神,積極探索道路工程學科課程群課程思政體系的建設和實踐,突出課程思政的“政治引導”和“塑造價值觀”等方面的功能,構建了工程學科專業課程群的課程思政體系,明晰了各層級課程思政的載體、元素及其育人目標。在改革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到課程思政的研究、改革與創新,既與其他教學研究有著相同的規律,也有其鮮明的特征和路徑。學校、學科、專業、課程建設的歷史傳統,則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有力支撐。
一、工程學科專業課程群課程思政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 堅定理想信念,以“立德樹人”為課程思政之本
教師應在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因此,教師要立足各學科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立足教育的系統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進行課程思政的設計和實踐。
(二)立足工程學科專業課程內涵,系統構建課程思政體系
工程學科專業課程應立足學科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從宏觀和微觀、抽象和具體等不同層面分析課程優勢、特色和導向,構建工程學科專業課程思政體系,探尋課程的主要思政元素與架構,從歷史的維度動態地把握課程思政的發展趨勢。
工科專業課程的開設,一般都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具有鮮明的時代背景。因此工科專業課程在引導學生胸懷家國情懷,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工科專業課程教學中通過生動的工程案例,挖掘其中有助于學生“立鴻鵠志”的思政元素,將靈活生動的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對應、融合起來,幫助學生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其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論問題,從而全面實現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目標。
工科專業課程自有其知識體系,按認識論分層分級地構建課程群的思政架構。各課程的思政目標一致,但元素各異又彼此呼應,難度適度又彼此承接,詳略得體又彼此配合,生動而深刻、抽象而具體,通過課程群思政體系的構建,合理有序地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此專業課程群教學自然成為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堅守工程學科專業傳統初心,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各院校工程學科都有其自身發展歷史,這些發展歷史都蘊含著科學研究、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的規律,應從堅持黨的領導的高度審視教師隊伍建設,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統領,在師資梯隊、師德師風、理想信念、學術底蘊、綜合素養、工程能力等層面,研究教師從事課程思政應具備的素養,并提出具體要求,從教學研究、科學研究、工程實踐和黨團建設等多方面入手,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
二、工程學科專業課程群課程思政的體系、元素及育人目標
按照本科和研究生一體化培養模式,道路工程學科課程群主要包括本科層次專業基礎課“工程地質”“土質土力學”,核心課“路基路面工程”;研究生層次的核心課程“路面力學與分析方法”“路面結構設計原理”“路面結構與材料系統分析”,以及選修課“道路施工技術”“基礎設施智能建設技術概論”“工程倫理”和創新研修課、新生研討課。對此,基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構建貫通本科研究生層次、持續多年級的課程思政體系。
(一) 闡釋工程背景,引導學生胸懷大局
工程學科的學習,學生首要關注的是專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因為這關乎每個人的人生選擇和追求。在過去,專業教師囿于研究領域較窄、學養儲備有限等,難以清晰闡釋國家發展和行業的關系,以及行業發展的趨勢和要點。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40余年,中國交通建設事業取得了豐碩的成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全面客觀地闡述了中國交通建設事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方向。教師應從這一高度系統闡釋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描繪的藍圖和發展方略,幫助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準確把握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宏大工程背景,了解交通建設事業與國家發展的內在關系,探尋國際交通行業的差異及其歷史演變規律,進而引領學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胸懷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把自己培養成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精心選擇并講好工程實例,引領學生立鴻鵠志
在工程學科專業課程教學中常常采用工程實例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寓教于樂,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易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教學效果好。這種方式也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和認識論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將工程學科專業課程與科研實例結合起來講解,引導學生樹立投身強國偉業的志向。
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學團隊在工程實例的選擇上,一方面注重工程實例的生動性,在課程教學中融入生動的動畫、圖片、視頻,將抽象的理論學習和生動現象結合起來,學生學習興趣大,學習成效顯著;另一方面注重工程實例、科研成果的價值性,在每一章節和節段中加入學科科研成果,特別是校友工程成果的介紹,闡釋中國交通強國建設發展之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
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三) 講述工程歷史,引導學生探尋專業發展規律
通過介紹工程學科專業及其行業的發展歷程,剖析其發展規律,引導學生把握專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增強專業自豪感,從而堅定專業選擇,堅守職業信念和職業道德。要做好學科專業的介紹不僅需要教師作精心的教學設計,更需要教師學習歷史,掌握歷史分析方法,具有基本的歷史觀,還要關注社會發展,為學生做好職業導向。
對道路工程和交通運輸事業的歷史發展脈絡,應從史前文明工程講起,讓學生把握工程、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應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引導學生認識現實社會,更要思考未來。
(四)
開展工程哲學的研究,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工程專業課程教學的目標,不僅要幫助學生構建專業知識體系,開展實踐和綜合能力的訓練,還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在工程知識體系的構建中,培養學生的工程系統思維和全局視野,尤其要培養學生將科學和哲學的思維方法應用于工程學科的創新能力
,引導學生理解知識背后的思想,看清現象背后的規律,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
在工程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層面,必須要堅守馬克思主義立場,在實踐中讓學生掌握思維方法,領會學術思想,在紛紛擾擾的現象中,引導學生領悟辯證唯物主義的內涵。這實際上是工程科學背后的世界觀問題,亦即哲學話語體系問題,是課程思政改革的重點所在。
在各類課程群的教學實踐中,教學團隊一直比較注重方法論的闡釋,把握歸納和演繹的平衡、分析與綜合的平衡、抽象和具體的辯證關系等,以科技哲學和工程哲學為指導,基于科技研究的辯證思維方法構建教學體系,實現知識體系、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與工程教育培養目標的契合,凸顯人才培養中工程知識、能力、思維的重要性。
(五)堅守治學傳統,用校訓精神培育人才
高品質的課程教學需要高素質的教師來完成。在工程學科專業課程群教學過程中,教師群體的治學風格、人生態度、個人魅力等無疑對學生有非常大的影響。一所學校的治學理念、歷史傳統、精神面貌、價值追求,也在影響和
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無疑都是教與學多層次互動中的重要思政元素。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院士曾說,經過一代代哈工大人的不懈努力,哈工大已形成優良的辦學傳統、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精神和嚴謹、細致、勤勉、認真的治學理念已融入教師們
的教學實踐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子。如郭大智教授印刷體般工整的教學手稿和筆記,深深觸動了青年學生的心靈,影響著他們一生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尺度。
(六) 回望學科歷史,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
任何一個學科都有其創建和發展歷史,尤其是積淀深厚、人才輩出的學科,其創建史更是一部生動的思政畫卷,蘊含著一代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將其巧妙地嵌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具有觸及學生內心的精神引領作用。
哈爾濱工業大學“八百壯士”的故事,彰顯的就是一種不畏艱難困苦,矢志獻身祖國教育事業的拓荒牛精神。20世紀50年代一大批有識之士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地處偏僻、氣候嚴寒、條件惡劣的大東北,白手起家創建哈工大,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放棄了南方魚米之鄉優越的生活條件,只為培養祖國急需的建設人才。“八百壯士”之一的蔡乃森教授是我國第一位在蘇聯獲得道路學科的副博士,1958年為籌建哈爾濱工業大學道橋專業,他自愿放棄同濟大學的優厚待遇和上海優越的生活條件,帶著妻兒來到哈工大[15]。隨同他來的還有他的學生王哲人教授,他們一同創辦道橋專業,扎根東北六十二載,為哈工大道路工程學科的建設發展壯大作出了突出貢獻。回望學科歷史,通過學生身邊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培育,這樣的思政教育更能動人心魄,更能產生強烈的育人效果。
三、工程學科專業課程群課程思政改革的歷史傳統與未來
工程學科專業課程群的課程思政改革,植根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厚的歷史傳統,因此不僅教師易于達成共識,而且學生也能理解、接受,有利于形成專業課程群和思想政治課相互配合、協同育人的良好環境。
(一)植根于學校教育教學傳統,助推課程思政改革與時俱進
作為一所歷史悠久,在教育教學上具有優良傳統的高校,哈工大在長期的發展中其教學理念、育人思想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20世紀50年代李昌老校長倡導師生學習和應用自然辯證法;沈世釗院士總結出“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概念清楚、語言精練”的學科教學經驗,何鐘怡教授對學科問題的講解深入淺出、高屋建瓴、發人深省;道路工程專業創始人之一王哲人教授善于將最系統、最前沿的學術成果轉變為教學內容,通過龐大而細致的知識架構、流暢恢宏的課堂語言以及極具啟發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暢游于知識的海洋中。特別是他獨特的思辨能力,能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結合實際闡釋學術思想、哲學方法,將教學和育人相結合,并根據專業發展、時代需求和學生特點,不斷調整教學內容與方式,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使課程教學成為觸動學生內心的育人過程。這種春風化雨般的教風,正是當前課程思政改革的方向,即將專業教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融合起來,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努力完成人才培養重任。
(二) 面向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推進課程思政改革
促進專業課程群和課程思政的相互配合,是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哈爾濱工業大學作為培養“又紅又專的工程師搖籃”,一直在探索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體系。要適應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與時俱進地推進教學改革和創新[16],將課程思政始終根植于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體系之中,這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
(三)將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形成改革創新成果
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積極推進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面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從哲學方法、科研思想、人生追求等三觀問題思考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在探索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融合中,要關注個性鮮明的青年學生的多種需求。筆者所在團隊圍繞課程思政元素,探索開設面向學術前沿的創新研修課、創新研討課和文化素質課程,如“哲學視角下的工程與科學”和“大學生活與人生軌跡”等,以課程思政改革助推課程教學體系的建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四、結語
工程學科專業課程群的課程思政改革,應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教學的重要論述精神,將思政的目標、原則根植于課程教學這個主渠道,基于教育的系統性特征認真研究課程思政的理念、體系、架構、要素和演變規律,以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在不斷推進三全育人的改革過程中,積極探索工程學科專業課程群思政體系建設,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徑和方法,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工作中始終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可靠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交流發言摘編[N]. 人民日報, 2016-12-09(10).
[2]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 奮斗, 2020(17): 4-16.
[3]本報評論員.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一談認真學習貫徹習主席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N]. 解放軍報, 2019-03-19(1).
[4]曹文澤. 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創新育人手段[N]. 學習時報, 2016-12-26(8).
[5]趙慶寺. 以“課程思政”為抓手構建大思政格局[N]. 文匯報, 2017-04-14(5).
[6]沈壯海. 在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理解和推進課程思政[J]. 教育研究, 2020, 41(9): 19-23.
[7]陳翔. 做好“課程思政”的供給側改革[N]. 學習時報, 2020-01-10(6).
[8]陳敏生, 夏歐東, 朱漢祎, 等. 高等院校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 高教探索, 2020(8): 77-80.
[9]劉建軍. 課程思政: 內涵、特點與路徑[J]. 教育研究, 2020, 41(9): 28-33.
[10]盧黎歌, 吳凱麗. 課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的三重邏輯[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5): 74-78.
[11]顧曉英. 教師是做好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J]. 中國高等教育, 2020(6): 19-21.
[12]鄢顯俊. 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實踐誤區及教育評估[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2): 88-92.
[13]梁恒, 李偉光, 馬軍, 等. 新工科背景下《水質工程學》課程建設思考[J]. 給水排水, 2020, 56(11): 143-146.
[14]蔡小春, 劉英翠, 顧希垚, 等. 工科研究生培養中“課程思政”教學路徑的探索與實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9(10): 7-13.
[15]陳旭, 張士英, 趙洪波. 科學報國“八百壯士”[N]. 光明日報, 2019-08-06(1).
[16]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教師工作部. 初心的力量: 哈工大“八百壯士”事跡選編[M]. 哈爾濱: 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9.
Construction and thinking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 curriculum group:
taking roa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ANG Dongshenga,b, ZHANG Fenga, YI Junyana, FENG Dechenga
(a.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Youth League
Committ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P. R. China)
Abstract:
Following the important speech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 the forum with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s, taking the principle of “building strong moral character” as the basis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basic id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engineering discipline group courses is condensed and proposed in the three directions of reform dire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eam building. Based on Marxist epistemology and the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engineering discipl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curriculum is constructed. The hierarch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rrier of curriculum, which includes engineering background, engineering project examples, engineering history, engineering philosophy, academic tradition and discipline history, is presented. By analyzing the main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it can guide students to have the big picture in mind, set up lofty aspirations and clarify laws. It is expected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 objectives of improving students thinking level, delivering the spirit of university motto and cultivating native land emotion. Finally,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are explained, and the important effect of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discipline on talent trai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s clarified.
Key words: engineering;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curriculum group; road engineering
(責任編輯 王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