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鑫
摘要:目的:觀察齊拉西酮結合丙戊酸鈉治療雙相障礙躁狂癥發作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30例雙相障礙躁狂發作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例。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躁狂程度。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躁狂程度評分均有下降,且觀察組下降更明顯(P<0.05)。結論:齊拉西酮結合丙戊酸鈉治療雙相障礙躁狂癥發作療效顯著,能有效降低患者躁狂程度。
關鍵詞:躁狂癥;齊拉西酮;丙戊酸鈉
雙相障礙是指患者有沖動、易怒、多話、多動等躁狂癥表現外,還會產生自卑、消極、厭世輕生等抑郁癥表現[1]。患者常在兩種極端情緒影響下出現較大的精神波動,對機體、神經都會造成嚴重負荷,病情較重者可能會做出一系列過激舉措,對患者自身和周邊人群產生一定威脅,一旦出現相應癥狀需及時治療。本研究旨在觀察齊拉西酮結合丙戊酸鈉治療雙相障礙躁狂癥發作的臨床效果。
1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30例雙相障礙躁狂發作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例。對照組男9例、女6例,年齡37~66歲、平均(45.33±5.46)歲。觀察組男7例、女8例,年齡38~64歲、平均(45.29±5.38)歲。入選標準:兩組患者均已確診雙相障礙躁狂發作;近期未接受其它治療措施;兩組人員均簽寫同意書;經我院醫學倫理會批準。排除標準:甲亢患者;藥物過敏者。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實驗開始前,由患者最親近的家屬對其進行思想輔導,并監督用藥,保證患者長期準時接受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丙戊酸納緩釋片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丙戊酸納緩釋片聯合鹽酸齊拉西酮片治療,藥物劑量需保持統一,如有升降,皆需同時進行。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躁狂程度。通過楊氏躁狂評定表(YMRS)評價患者躁狂程度。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躁狂程度評分均有下降,且觀察組下降更明顯(P<0.05)。見表1。
3討論
雙相障礙躁狂發作屬于精神類疾病,患者精神狀態十分不穩定,發作時常常難以自我控制語言、情緒,對治療進程和結果都可能產生影響。為杜絕此類情況,臨床要盡可能減少醫護人員的直接干預,由患者親屬監督陪伴進行治療。齊拉西酮藥理活性主要來自原型藥物,平均半衰期約為6~8 h,平均表觀系統清除率為7.4~7.6 ml/minkg,血漿蛋白結合率大于99%。齊拉西酮對多巴胺D2、D3,5-羥色胺(5HT2A、5HT2C、5HT1A、5HT1D),α1-腎上腺素等受體具有較高的親和力,對組胺H1受體具有中等親和力,對包括M膽堿能受體在內的其他受試受體/結合位點未見親和力。齊拉西酮對多巴胺D2、5HT2A、5HT1D受體具有拮抗作用,對5HT1A受體具有激動作用。丙戊酸鈉原本是一種抗癲癇藥物,研究發現該藥能增加GABA的合成,減少GABA的降解,從而增加抑制性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GABA)濃度,降低神經元興奮性,抑制癲癇發作。口服后4 h內血藥濃度達最高值,生物利用度近100%,有效血藥濃度為50~100 μg/ml。當血藥濃度達到50 μg/ml時,血漿蛋白結合率約94%;血藥濃度為100 μg/ml時,血漿蛋白結合率約為79%~86%;血藥濃度超過120 μg/ml時會出現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齊拉西酮結合丙戊酸鈉治療雙相障礙躁狂癥發作療效顯著,能有效降低患者躁狂程度。
參考文獻
[1]趙燃.藥物治療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的療效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5):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