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軍
摘 ?要:初中師生和諧相處,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計劃目標。但事實上師生在學習或生活方面,總是會出現矛盾問題,而且初中生處于叛逆期,對教師的強制性管理或教學工作有較大的意見。教作為教育教學管理人員,不僅要傳遞文化知識,也需要觀察學生的成長發展需要,積極應對師生矛盾問題,構建和諧班級,提升初中生教育教學水平。
關鍵詞:師生沖突;矛盾問題;策略研究
引言:師生日常接觸的機會較多,如果不能積極應對學習任務以及教學管理階段的要求,師生彼此之間就可能會出現人際沖突問題。這種沖突和矛盾,不僅會影響師生彼此之間的關系,還會影響班級的團結性、凝聚力。所以教師要做好破壞性的沖突管理,制定預警管理模式,當學生出現不良行為之后,做好學生的集中觀察與管理指導,利用有效地管控策略方法,提升班級管理的整體水平。
一、對初中生有基本的了解,確定教育管理目標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預防管理的過程中,要對初中生有基本的認知,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要了解學生的心理以及個性發展需要。相對于其他年齡段的學生,初中生的心理相對較為特殊,學生對周圍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但是自我的認知不足,就很容易出現逆反心理[1]。當代家庭管理工作之中,家長會給子女提供較好的生活條件,但是家長工作繁忙與子女交流不足,甚至出現溺愛心理,學生就會出現較強的個人主義色彩,自我的個性較強,出現與學校教育管理之間的對抗,在這種狀態之下,學生不愿意接受教師的建議,遇到教師批評之后會出現排斥心理,甚至會直接反抗,影響教學工作質量。
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會發現一部分學生的成長背景較為復雜,單親家庭或組合家庭的學生更容易出現叛逆心理。家庭成長背景影響下,學生會有性格內向、孤僻、沖動的性格特點,甚至會有暴力傾向。學生出現違背班級管理規定或法律規范要求的情形,有一部分心理是求得教師的關注,當教師出現暴躁或批評的態度,學生就有一種滿足感。當然在學習以及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影響學生心態的因素來自各個方面,要使用更加靈活的方式方法,學生心理出現矛盾或不適應的問題,心理疲勞也可能會出現叛逆心理。因此教師在實踐工作階段,要更好地滿足學生主動學習的要求,為積極應對師生矛盾問題奠定良好條件。教師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才能有效與學生溝通交流,將一些矛盾問題化解于無形。教師對初中生有最基本的了解,不僅能將理論條件合理利用,還能有效推進實踐工作,結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教學管理模式構建,能在初中生成長過程中,做好學生成長記錄,如果學生有其他的行為問題,教師做重點的引導以及了解,關注學生的興趣,定期開展討論或教育引導,用更加緩和的方式去教育學生。
二、實現平等溝通,降低交流過程的壓迫感
教師相對于學生本身有教育權利,傳統的教師工作權威是來自方方面面的,不僅會提出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而且有關于生活習慣、人生規劃、思想品德發展階段,這本身也是一種紀律性的權威的展現。為避免師生之間的矛盾問題,教師要做好情感先導,幫助教師應用外在控制的方式,同時內在加強溝通交流,最終形成對學生的一種感召與影響,權威轉化能將師生互動交流效果提升[2]。教師實現權威讓渡,本身就是將學生權利歸還的一種方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本就可以隨意支配,不必被教師強行限制。教師尤其不能剝奪初中生的課外活動以及興趣引導工作,將師生之間和諧相處的模式建立,避免師生沖突問題的出現。
三、實現師生互動交流,優化互動方式
初中生教育教學管理階段,教師會發現常見的矛盾問題,便是師生互動交流不足所引起的。班主任與初中生互動交流的機會相對較多,而任課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沒有足夠的機會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尤其是一些年輕的教師,甚至會忽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當教師建立完善的師生溝通交流渠道,在師生矛盾問題預防管理過程中,能起到積極影響。
教師在面對學生的過程中,需要展現溝通交流意識展現。溝通立場分為自我立場以及他人立場。教師盡量避免自我立場,因為學生會認為這是教師強制管理的一種方式。甚至學生會對教師出現偏見,交流效果就會受到影響[3]。教師站在他人立場去溝通,能更好地理解初中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個性發展需要,教師能感受初中生的感受,師生彼此之間的距離有效控制,教師完成溝通渠道的疏通管理,師生之間的關系得到緩和,能有效避免一些沖突性問題的產生。
結束語: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應用有效的教學管理方式,能有效處理師生矛盾,保障教學質量,并將良好的班級氛圍構建。初中生在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對學生自我成長進步有關鍵影響,當初中生有自我管理的意識,也能與教師有效溝通,正確面對班級管理的問題,必然能為自我的成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李嘉瑋.師生沖突及其化解策略之探討——以初中階段學生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
[2]肖前玲.初中階段師生沖突的預防與化解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
[3]侯頎.關于中學師生關系緊張原因分析及應對策略[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天津卷).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