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吉
摘 要:高等學校作為我國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在環境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首先闡述了環境教育的價值意蘊,進而分析出了我國高校環境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完善環境教育課程體系的具體舉措,旨在探索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校環境教育模式。
關鍵詞:新時代; 高等學校; 環境教育;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7-052-002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也被寫入黨章,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然而,環境問題依然層出不窮,日益復雜化和多元化,中國的“美麗”愿景如何變成現實,依舊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焦點議題。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講道:“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我們從自己、從現在做起,把接力棒一棒一棒傳下去。”新時代青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是未來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高等學校的大學生則是傳遞接力棒的關鍵群體。在高校開展環境教育,能為全民環境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環境教育的價值及意蘊
(一)環境教育是人們認識環境的重要手段
通過教育手段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是環境教育的目的。環境教育能夠幫助人們快速地認識到當下環境的實際狀況,了解保護環境的具體措施。由于人口增長,生產力迅猛發展,當下的環境形勢頗為嚴峻,水土流失、大氣污染、自然資源匱乏等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治理能力趕不上環境破壞的速度,環境問題亟待解決。環境教育有助于人們在認識、了解環境之后,下意識地規范自己的行為,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二)環境教育是生態文明觀建設的重要抓手
實現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根本上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環境教育,又稱為生態文明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辟論斷。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浪潮中,環境教育的重要性越發突顯。環境教育的水平與價值取向,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1],好的環境教育有利于受教育者綠色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能夠引領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三)環境教育是堅持綜合育人理念的教育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也是我國新《環境保護法》中所強調的,環境教育不僅有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環境素養,同時也是對公民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培養。環境教育面向全人類,和人類的每個人生階段都緊密聯系在一起,立足于人的整體性和全面性發展,具有全民性、終身性。并且,德育是我國全面發展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環境教育作為德育的五大內容之一[2],它幫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政治態度、思想道德、人格品質、行為舉止。
二、高校環境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地位邊緣化
首先,環境教育的實際地位依然是被“矮化”了的。上世紀70年代,我國高等環境教育起步[3],但長期以來對環境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中小學階段環境教育的嚴重缺失使得我國國民的環境素養普遍不高,雖然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宣傳下,國民環保意識有所增強,高校也越來越意識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紛紛將環境教育納入通識課程,如在思想政治課程中加入了有關環境知識的章節,但環境教育在高校仍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大學生接受的環境教育還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其次,環境教育“泛化”,高校環境教育工作浮于表面,甚至是應付了事,沒有真真切切地將環境教育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教育;最后,高校對環境教育的理解不夠深入,把環境教育簡單地理解為打掃衛生,是對環境教育這一概念的“窄化”,也是使得環境教育地位邊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課程體系不完善
環境教育地位的弱化也體現在課程體系的不完善,或者說正是由于地位不高,導致關于環境教育的課程不被重視,從而使得環境教育課程體系很不完善。課程可以劃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當前的環境教育課程體系中,顯性課程不夠專業[4],課程內容缺乏計劃性和系統性、隱性課程不夠豐富多元、理論與實踐教學缺乏聯結,使高校環境教育質量低下,傳授效果不佳。高校以全面培養大學生的素質為宗旨,環境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卻沒有被建成獨立的學科體系,大多只在思想政治課程中被提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大學生的環境意識,但是,高校目標側重于知識灌輸,對環境知識只是泛泛而談,教學方式較為生硬,輕視了德育的重要性,環境教育課程體系亟待完善。
(三)形式單調
在理論教學方面,目前我國高校針對環境教育大多局限在以語言傳遞為主的講授法,往往也只是蜻蜓點水式地傳授知識,不注重情感認知,沒有考慮到講授法講求的科學性和思想性,講授安排沒有考慮合乎大學生的認知規律,缺乏啟發性和藝術性。除了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使用不得當的問題,還存在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以直觀感知為主的、以實際訓練為主的、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在環境教育中往往是缺失的。在實踐方面,高校環境教育相關的實踐活動頗少,甚至把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簡單地等同于打掃衛生。學校衛生是學校保證大學生身心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的衛生要求和措施,但環境教育不只是打掃衛生,它的實踐形式隨著新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多樣。此外,學校配合政府開展的一些環保宣傳活動,宣傳內容過于陳舊,活動形式過于老套,參與的學生人數有限,活動對學生的影響面和效果度都難以評估。
三、高校推進環境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環境教育分為普通環境教育和專業環境教育,專業環境教育在于培養具有分析環境和解決環境問題能力的專業人才,高校是進行專業環境教育的重要場所,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是高校推進環境教育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舉措之一。
(一)設環境教育為公共必修課
高校大學生對環境的認知程度相對較高,也有著為保護環境貢獻力量的美好愿望,但是僅停留在意識層面,相關專業知識嚴重匱乏,行動力不足。例如,對于政府部門大力倡導的垃圾分類,絕大多數學生只是明白垃圾分類很重要,但是對垃圾分類的標準并不清晰,在生活中也不注重垃圾分類這一習慣的養成。因此,將環境類課程納入面向全校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實現生態課程全覆蓋十分有必要。
針對非環境專業設置的環境類公共必修課,任課老師可以側重于普及環境知識和環境倫理,提高大學生的環境美德。傳授環境相關基礎知識的過程中,結合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欣賞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使得課程設置更加合理化和多樣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對環境、對藝術的審美和判斷。對于這門公共必修課的考核,倘若將其納入學分制的考核體系中,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可以創新環境類課程的考核方式,如要求大學生拍攝以環保為主題的紀錄片,增強大學生保護環境的執行力,顯然比閉卷考試來得更有意義。而對于環境專業的學生,專業課老師要深化課程內容,將環境整治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對學生進行技術指導,培養專業的環境人才。
(二)滲透環境教育到其他學科
高校環境教育可以采用單一學科模式與滲透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于看似與環境不相關的學科,要善于找到環境教育與該學科的結合點,將環境教育滲透到該學科之中。例如在物理教學中,不少概念與節能環保息息相關,如噪音,任課教師可以在講解物理概念、解答物理題目的同時,從原理、數據方面來顯示噪音的危害,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能從根源上把握為什么噪音有危害,在平時生活中更加注意噪音等環境污染問題,這種滲透式的教育方法也能讓學生下意識地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
環境教育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不僅可以提高環境教育的實效,還有利于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以環境化學為例,高校應避免枯燥的純理論課程,有效的環境化學教學要突出應用特色,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將原理、機制與應用場景相結合,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大學生對環境化學專業理論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學以致用,成為能夠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高素質人才。滲透教學模式可以實現環境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而單一學科模式可以避免滲透教學模式過于籠統的問題,兩種教學模式的結合能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
(三)開展環境教育相關實踐活動
為了改善環境教育形式單調的狀況,讓大學生達到知行合一,高校可以采取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如實習作業法、實踐活動法。從課堂走向實踐,大學生通過調研工作或社團活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結,增強保護環境的主人翁意識。只有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化被動為主動,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環境教育才能取得實效。
高校要鼓勵大學生建立環保社團、校園營造社等社團組織,自主開展與環境相關的社團活動,社長及社員進行統籌策劃,定期舉辦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如在“植樹節”“全球環境日”“地球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演講比賽、環境整治等活動,增強節日的儀式感,為校園營造環境教育的文化氛圍。對此,學校可以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對在環保方面表現積極的學生予以一定的獎勵,提高大學生參與環保事業的熱情和自豪感。除了在校園內,還可以在校外開展一些采風活動、社會調研活動,讓大學生走近自然,直觀地感受當下的環境問題,主動學習新知識,掌握真本領。為了順應新時代的發展潮流,大學生還可以搭建環保信息和網絡交流平臺,定期開展研討活動,采用直播、視頻等形式記錄活動過程,以鮮活的形式將環境教育活動傳播到更廣闊的網絡空間,呈現新時代高校大學生保護環境的精神風貌。
四、結語
環境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具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師資力量,在高校開展環境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國高校環境教育存在著地位不高、課程體系不完善、形式單調等問題,環境教育這門學科仍處于比較尷尬的位置。針對現狀,本文主要從完善高校課程體系的角度切入,提出將環境教育設為公共必修課、跨學科整合滲透環境教育、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等建議。當然,環境保護是全人類的責任,也是面向整個世界的保護,大學生在高校接受環境教育的同時,還可以利用所學為街道社區、為周邊的中小學傳遞環保理念,如提供垃圾分類現場指導、舉辦環境教育文藝演出,把接力棒一棒一棒傳下去,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環境素養,乃至提升全民的環境素養,高校攜手社會共同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進。
參考文獻:
[1]羅淑怡.淺談我國的環境教育狀況——暨東莞市環境教育的發展動向[J]環境教育,2020(Z1):76-79
[2]楊長寨.創新綠色教育模式,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J]環境教育,2021(01):56-57
[3]徐繼榮.高等院校在全民生態環境教育中的角色與作用[A]中國老教授協會,《生態文明建設——環保·園區·教育》專家論壇(浙江杭州)論文選編[C]中國老教授協會:中國老教授協會,2013:6
[4]石丹淅,賴德勝.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策略[J]勞動教育評論,2020(03):7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