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關注的熱點,有效的課堂教學對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本文試圖從“演”“展”“理”三個方面來闡述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表演;梳理;展示;有效性
一、“演”出數學課堂教學的內涵
(一)“演”在問題情境的創設
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層層深入,進行有價值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主動積極探究。
如“植樹問題”教學中,在探究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時,首先引導學生觀察三種方案都先算出了間隔數,不同的是為什么第一種要加1,第二種不加,第三種要減1。問題情境創設后組織學生討論,充分發揮演員與觀眾互動技巧,設計再一次探究活動。由小老師上臺講解,引發質疑,營造生生互動的學習氛圍,為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和總結提煉規律進行了科學有效的引導。創設這樣一個質疑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在表演中探究新知,收獲樂趣。
(二)“演”在明確的策略指導
明確的策略指導是指教師為了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明確和顯性的學習方案,它具有主動性、有效性、過程性和程序性。學生在策略的指導下,主動合作探究,逐步完成學習任務,明確自己的角色,從而積極投身創造性的學習過程。
如“圓柱的表面積”一課,求廚師帽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面料,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合作學習策略。
1. 理解題意,你知道了什么?
2. 先畫圖,再獨立嘗試解答。
3. 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答題過程,并相互評價。
形成了師生解答過程如圖1,教材中書寫的解答過程如圖2。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談一談喜歡哪一種解答過程和喜歡的原因?通過分享,發現學生更喜歡圖一的解答過程,從而讓學生明確圓柱表面積問題解決的解答策略和步驟。這樣的情感營造就是要讓學生認可這種解答過程,比要求這樣做更容易接受。
(三)“演”在有效的教學反饋
對于有效的課堂教學而言,反饋是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而言,教學反饋可以有效地強化正確,改正錯誤,找出問題所在,以便調整和改進;對教師而言,教學反饋能及時掌握教學效果,調整教學進度,改進教學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小組合作學習后的教學反饋,“演”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秉承“忍住”“裝傻”“懂裝不懂”的做法,把學習時空還給學生,展現學生的學習過程。當學生沒講明白或有錯誤時,教師也不輕易站出來,努力激發他們“內耗”,抓住時機向學生發問甚至“為難”。這樣的教學反饋是在跟學生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引導學生講準確、講透徹,讓同學們聽得明明白白。
無論是情境創設的“演”、策略指導的“演”,還是教學反饋時的“演”,都建立在促進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維活動之上。教師只有成為演員,才能賦予知識以生命氣息, 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情緒和學習情感。
二、“展”出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
“展”是指展示學習過程。這需要學生對有關數學知識和方法深刻理解,把所學的數學經驗有機地聯系起來,用科學準確、邏輯嚴密、表達完整的數學語言展示匯報。
(一)“展”反饋
分為合作學習后小組代表反饋和其余小組傾聽后反饋。教師通過“你聽明白了什么?”“你能看懂哪些方法?”“你喜歡哪一種解法,為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反饋學習過程,通過典型錯例的辨析、評價、啟發,對錯點精準回應指導,將課堂還給學生。
(二)“展”梳理
教師要幫助引導學生對具體學習進行展示梳理,把知識歸納成部分、幾句話、甚至是幾個關鍵詞等,由繁到簡為流程和策略,使得知識泛而有序、雜而有章、學有重點,讓學生在梳理概括的過程中,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三)“展”共識
討論結果的共識是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的一種默契,要尊重學生的意識,
展示雙方的想法,要有針對性地點明重點和關鍵點,落實目標達成點,挖掘、強化、梳理,從而達成共識,形成知識框架。
三、“理”出數學課堂學習的方法
(一)“理”關鍵句
數學的學習過程是數學語言不斷內化、形成表達的過程,學生準確的表達了數學語言,就等于掌握了數學思維的表達工具。在教學中,教師應建構數學表達的范式,架起知識和思維的橋梁,提供范式化的關鍵句,幫助學生主動思維,內化語言,形成能力。
一年級“找規律”一課不僅要學生找規律,還要他們表達規律,創造規律。因此需要采用形式化的語言模式——“()個為一組,依次不斷重復出現”,貫穿整節課,使一年級小朋友有范式可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去表達規律。
(二)“理”策略
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問題是否解決,更應關注問題怎樣解決,引導學生對課堂學習進行深度思考,梳理回顧、概括總結,提高數學創造力。
如“單位名數的換算”課中,要引導學生回顧解答的過程:在單位換算時,你注意了什么?可分幾步?引導學生梳理出三個策略:判、想、定。判是判斷從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還是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想是思考這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定是確定方法。清晰的三步,固化單位名數的換算。
(三)“理”流程
理流程是指學生尋找問題答案的具體活動過程,它包括初識問題到問題分析到問題解決的主要環節,經過反思成為規范化可操作的解題程序。
如“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的教學中,從理解信息到如何解答再到檢驗,引導學生一邊分析一邊梳理出流程:1. 誰和誰比;2. 誰多誰少;3. 求什么。然后再拓展到,如果求的是少的那個數,用減法。使學生感知只要是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數,都可以按照這樣的三步流程來分析解答。由此總結出解決此類題的方法。
教師應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方法建模過程,簡潔、準確地梳理解題策略,這樣的課堂教學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能優化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習效率。
“演”出內涵,“展”出過程,“理”出方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讓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促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逐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進而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吳永軍. 簡論小班化教學規程——兼談小班化教學與大班教學的區別[J]. 教育發展研究,2015(15):77-82.
[2]楊健. 規程引領下小班教學優化的教師行動研究[J]. 江蘇教育研究,2010(33):33-36.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