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霞
【摘要】語文課程是一門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語文課堂上,通過開展多樣性的語文實踐活動,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多樣性;實踐性活動;語文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也一再強調:“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蹦壳暗恼Z文課堂教學,教師習慣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課文的閱讀和講解上,恨不得把每個字、詞、段咬碎嚼爛給學生。幾年下來,學生說話還是沒有條理、寫作還是缺乏邏輯。歸根結底就是長期的重講解、輕實踐的做法,造成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低下。因此,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多樣性的語文實踐活動,構建有效的語文實踐性活動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潛能,全面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和發展。
一、妙用輻射式識字活動,培養漢字積累能力
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如果每天都是簡單機械地就字教字,見詞讀詞的話,學生的識字效率不高,漢字積累能力不足。因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開展輻射式識字活動。用輻射式識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語文學習將會事半功倍。
如,在一年級下冊《操場上》這一識字課時,課文中有兩個生字“足”“跑”。在這兩個字的教學中,筆者因文利導,通過開展輻射式識字教學活動,巧妙點撥,拓寬識字面,增加識字量。首先,筆者讓學生觀察“足”字的字形演變過程,然后讓他們給“足”字找朋友(組詞),如:跳、跟、趾、趴……接著讓他們說出含有“足”字的成語:畫蛇添足,手舞足蹈……最后,拓展含有“足”字的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學完“足”字,我們接著讓學生觀察“跑”字的結構。引導學生說“跑字的部首是”它和我們剛才學的足字有什么區別呢?于是,筆者播放“足”字演變“”字旁的視頻給學生觀看,引導學生找規律,最后發現“足”字演變“”字旁后,第六筆和第七筆發生了變化通過如此點撥,學生對”足”字和“”旁的區別有了深刻的記憶。最后,筆者還播放“足字真有趣”的兒歌,增加學習趣味性,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創編兒歌活動,培養語文運用能力
心理學家實踐證明:低年級學生喜歡讀兒歌,編寫兒歌。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漢字的構字規律,引導學生開展編寫兒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能力。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是可以編寫成兒歌的。如在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日月明》中,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熟讀韻文“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塵……”這一種結構,結合學生積累的字詞進行自創兒歌,把自己認識的會意字編寫成兒歌,如:言午許,魚羊鮮,立早章,舌甘甜,合手拿,不正歪,水目淚,人言信……又如在語文主題從書《小小公園》的仿寫中,我們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小小公園》的寫法,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景點,寫一寫我們的賢雅校園,如,賢雅校園真美麗。藍藍的天,白白的云,四季飄香小花園,嘰嘰喳喳小鳥鳴……
所以,每學完一篇課文,筆者都要教會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或寫作特點,創編兒歌,讓學生在創編活動中,感受語言的魅力,提高語文運用能力。
三、巧設口語交際活動,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以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或情景來展開口語交際活動,重視日常口語交際的能力培養,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有效開展口語交際活動呢?如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做手工》,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并使用表示順序的詞語,介紹一件手工制作及其制作過程。在本交際活動教學中,筆者創設情境,讓學生帶著自己課前制作的手工“飛機模型”跑進課堂,進行互動交流,欣賞學生的作品,激發學生做“飛機模型”的興趣。首先老師簡單介紹自己的“飛機模型”的制作過程作示范,接著讓學生擔任“講解員”,組織文字進行口頭說話,讓制作出不同類型飛機模型的學生口頭介紹各類飛機模型的制作過程。最后,設計游戲闖關環節,出示口語交際評價表內容,讓學生根據評價表內容通過說一說、比一比、夸一夸這三個環節選出“最佳講解員”獎和“小巧手”。整個活動中,既有師生的互動交流,也有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創設了很多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這樣一來,通過學生的說、學生的選,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中有條理的說話,達到口語交際的最佳效果。
四、夯實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
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資源,并與書本知識融合起來,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感受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增強學習的興趣,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如,在三年級下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一個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活動。課上,筆者用思維導圖,從節日的“起源”“時間”“習俗”“詩句”四大方面向學生展示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歡樂節日。清明節也叫“三月節”“踏青節”“祭祖節”,時間是每年的四月4日或者5日。這個節日據說是起于春秋時期……這個節日,人們會去山上掃墓、祭祖追思親人;人民還會去踏青、放風箏、植樹等。關于清明節的詩句:杜牧的《清明》,讓學生吟誦。課后,筆者布置學生分組采訪大人、上網、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等方式去收集資料,并按照節日的時間、由來、習俗、詩歌四大方面去設計思維導圖或手抄報。如此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