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摘 要:民族藝術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具體可以通過文學、藝術等形式展現,文章主要探討民族藝術如何更好地在群眾中引導與提升人民素質,思考如何更好地與群眾共同投身到“十四五”文化事業建設中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文字的力量,繪制絢麗底色。
關鍵詞:民族藝術;公共文化;群眾文化
一、“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呈現
這次五年計劃對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著更加明確的要求。在十八大和“十三五”期間就曾提出群眾文化事業要基本建立、健全,以滿足群眾在文化方面的基本需求。到了“十四五”期間,各項硬件設施健全的基礎上,新一輪公共文化服務明確提出要做到共享化、精細化、個性化、便捷化,也就是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到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文化服務,抓住創新、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并針對不同群眾的喜好,安排分門別類、精彩的文化活動項目。各市、區、縣基本配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如市民體育場館、健身娛樂場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歌劇院等一批基層建設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各種硬件場所基本符合群眾需求。在統籌與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動“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的同時,堅定“四個自信”,尤其放在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上,深入挖掘本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蘊,讓其“活”起來,緊跟時代步伐,使群眾能夠身臨其境地共同參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要特色化、多樣化。增加關于少數民族內容形式的各種文化活動,建立與各個省市的共享機制,引進來、走出去,互通有無,形成多維立體式傳播模式。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舉辦與展示,少數民族繪畫展覽的呈現,以突出體現我國獨有的生活環境、歷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獨特藝術審美觀。鼓勵繪畫愛好者們參加展覽,以多樣化的形式推動整個社會對文化的不斷認知與認可,以實際行動促進新的五年計劃順利完成。
二、群眾對高質量民族藝術的精神訴求
在時代的進步和我國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群眾對文化的理解程度隨著教育的普及也相應得到明顯提升。人民從自身需要真正呼吁高質量文化的傳播與學習。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平衡文化如何在精神層面上的發展與建設。群眾文化工作者在其中要始終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跟群眾,了解群眾內心所思、所想,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目標。
當群眾走進自己喜愛的美術場館去了解、體驗和享受美術作品時,往往是對美術的內容或基礎知識、技術技巧感興趣。此時,群眾文藝工作者要對藝術知識有相對深入和專業的理解,以做好作品與民眾之間的橋梁。比如一幅作品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從題材到表現,從立意到抒情,如何從畫面的表現得到審美的提升從而凈化心靈,實現作品的美育功能,使觀眾獲得審美愉悅或精神升華。這是一個最基礎的藝術普及,這一點能做好,才能夠通過量變達到質變,讓人民真正理解藝術,發揮藝術的真正作用。這是內在隱形的力量。外在,可以通過舉辦高質量的展覽給觀者更多接觸原作的機會。在展覽中,盡量邀請資深的美術家或藝術評論家參與展覽,使展覽更加鮮活、生動,形成有效的互動。在此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是要在群眾能夠接受的范圍內,切記不可脫離群眾。可以安排評論家、學者、美術專業人士講解關于作品的內容、立意,要想讓專業與非專業人士都理解,需要長期堅持,不斷聽取群眾的意見反饋,共同交流,取長補短。結合線上與線下宣傳,開展相關的美術教育,從多方面創造一個立體、多元的提升空間。為人民做事,為人民著想,符合群眾的喜好,親近人民,使人民參與進來共同完成美育功能。
在展覽中,筆者發現以民族題材最受觀眾喜愛。首先,民族題材最容易被人民接受,大多表現人民身邊生活的人、物、事,很容易引起共鳴。其次,民族題材大多是寫實主義,容易通過形象進行識別,故而更具有普遍的宣傳力。更重要的是,民族題材能夠喚起人民大眾的愛國情懷,使人民感受到藝術中的真、善、美,使人民從樸實的生活中提煉出美感,實現精神的升華。因此,民族文化藝術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其收獲群眾喜愛的法寶。
在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國土上,誕生了許多優秀的民族畫家,如徐悲鴻、蔣兆和、齊白石等。而生活在新時代的民族畫家們傳承先輩的優良傳統,緊跟新時代步伐,創作出大量以群眾生活為題材的優秀作品。以天津為例,何家英、杜滋齡、于小冬的作品中無不透露著樸實與真切,能夠引發觀者共鳴。他們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去體驗當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與當地群眾共同生活,體會他們的冷暖深情。例如,何家英早期入選全國美展的國畫作品《十九秋》(圖1)、《山地》(圖2),是他多次深入太行山地區,感受當地居民生活,為贊美勞動人民的光榮而創造的。他說:“要以自己的理解表達與自己的審美理想相對應的內在的客觀形態,賦予對象以更加完美的情態,從而作為主觀審美中精神性的寄托。”而于小冬一生中多次深入西藏,與藏族群眾共同生活,以畫會友,建立起深深的感情,其油畫作品《朝拜》《渡》《一家人》(圖3)獲得全國美展大獎,不僅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更受到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好評,認為其畫作表達出他們真切的心聲。還有畫家劉志平于2004年入選第二屆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的油畫作品《三月三》(圖4),表現海南一帶黎族的傳統節日。像他們這樣的文藝工作者對自身和作品不斷追求、創新的精神和舍身忘我的工作境界值得當下文化工作者學習。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的職責,一方面他們的取材來自人民;另一方面,他們寫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更易被觀者理解與接受。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對于人物內心的精神捕捉,正體現出新時代社會主義特有的中國精神。其作品能夠以時代精神帶給群眾向往幸福生活的精神食糧。而觀眾審美依靠的是文化藝術機構的傳播作用。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發揚好民族文化,挖掘潛在動力,尋找適合民族文化發展的土壤與環境,讓群眾攝取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營養,從而使群眾開闊眼界,身心愉悅,提高審美意識。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年,通過黨、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終取得勝利,這是偉大祖國歷經艱難險阻總結出的寶貴財富。各民族地區從艱苦奮斗到今天過上美滿富裕的生活,黨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基礎之上,也不忘精神文化的建設。中華民族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努力創造出的大家庭,石榴籽雖小,但顆顆飽滿,粒粒相擁,緊緊抱在一起,它象征著團結、安康、吉祥、如意,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不同地區的生活方式把我們彼此連接,讓我們團結起來,構建更加美好的社會主義新征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單位:
天津市民族文化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