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教育機制的變革,數學學習更加關注學科核心素養以及學生深度學習的狀態。因此對小學數學老師不僅要有有目的地教,還要學生經歷知識形成,最后還要起到有效的教學效果,但是縱觀小學數學課堂,部分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難以從中獲得有價值的知識。因此,小學數學老師應轉變教學思維,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體,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真正體現數學課堂教學的靈動而深刻。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小學數學;數學課堂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高質量的數學課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精妙的課堂設計,其次是好的數學老師,最后是高素質的學生,但是從實際的情況來看,這樣的條件很難滿足,因此這就對當下的小學數學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而設定教學過程,同時要明確教學的目標,此外在教學中還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功能,切實做好有效的引導作用,基于此,文章主要當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策略。
一、“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數學課堂存在的問題
縱觀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普遍存在著過分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現象。“教學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知識,然后再學以致用,但是很多數學教師習慣將數學課堂當作自己的演講舞臺,只按照自身的思路引導課堂,忽視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導致學生學到的知識過于僵化呆板,不能應用于實踐,進而與“教學評”脫軌。
其次,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并未站在全局的高度去看待教學,也并未制定一定的教學目標,所以這就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隨意化和盲目化。數學老師在教學時過于自信自己的經驗教學,認為小學的數學知識比較淺顯,教學中就顯得“簡單粗暴”,相應的缺乏知識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所以也就難以起到深度學習的教學效果。
最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缺乏有效的互動交流,因此也就無法及時溝通學習情況與學習困惑,這樣就會導致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掌握情況多是根據教師的自我感知,從而導致無法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另一方面,教師對于學生的提問檢測評價也不到位,教學環節中的預設與生成不能根據學情特點進行靈活把控與調整,所以也就無法得到期待中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評一致性”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聚焦教學目標的知識體系與核心本質
拋開數學的范疇來講,任何知識的有效學習都要有一定的目標。確定好目標以后,才能夠清楚學習的方向以及內容。對于小學數學課堂同樣如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明確“教什么”與“學什么”,明確學生能夠掌握的學科知識,明確應當達到怎樣的學習效果,而不是依照輔助教材的步驟教,這樣教學的過程就會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也會使學生變得更加盲目。
1.以課標為引領,明確目標要求
小學數學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文件。應確定階段性教學目標,并以目標為基礎開展教學活動,為具體目標的達成提供保障,這也是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關鍵所在。
2.根據教材特點,提煉學習目標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研的過程中應該整體研究分析不同學段的知識內容,然后縱向做出比較,分析其不同學段間的區別和聯系,同時還應該對不同單元的課程內容進行比較,然后分析其在橫向上的增次與遞進,在此基礎上,理清知識體系之間的關聯,進而為每個學習階段的教學實施擬定有效的教學策略。
3.結合學生情況,調整學習目標
小學數學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除了要參考課表和課程以外,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制定學習目標,既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又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特征,教學目標要貼合實際、切實可行、符合學生的已有知識與實際實際能力。
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負數》的教學中,負數雖然在數學的知識體系形成中是具體數學轉向形式數學的第一次重大轉折,但對于學生來說又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身邊”數學:如溫度計、電梯、海平面、收入支出等,故在教學目標實施過程中,就不應把學生當做一張“白紙”,以講解說教的方式進行知識傳授。
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學生學情在課程伊始,可以提出“有了正數為什么還需要負數?”這一核心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思考,通過生活中的負數應用,感受負數的相反關系與簡便表述,同時也正是因為有了負數,實現了小的數與大的數之間進行減法運算的合理性,充分感知到負數知識的經驗性與數學性,促進學生在深度有效學習感受到負數的必要性,從而達到理解知識的本質。
(二)確定教學評價任務的導向作用與一致性
小學數學教師在設定好教學目標后,往往會根據教學目標備課。比如教學過程中采用的知識講解方法,或者在教學時所應用的教學工具等,通常過度在意教學知識的本身,而往往忽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思路。
“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的關鍵在于“你學過了嗎”的為導向的學習結果,因此,這就要求小學數學老師在備課時要和以往的課堂區別開來,具體在備課的時候,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到以下幾點:
1.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評價任務相匹配的一致性。
小學數學老師在制定目標以后,不得急于設計教學過程,要先本著“學生怎樣學會”為出發點,然后再根據之前的教學目標制定評價任務,這樣就可以對學習目標進行測試,然后根據測試結果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百分數》一課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制定如下“教學評”目標:
教學目標:①聯系生活實際,數形結合理解百分數②對比百分數的意義概括出百分數的概念。
評價活動:①學生能說出指定百分數中的兩個量之間的關系②要求學生在百格圖上任意圖色百分數,此后要求其說出百分數兩個量的關系③學生交流概括百分數的意義。
教學活動:①教師請一位學生上臺,選擇一個百分數在百格圖中選取陰影部分,并說出圖中部分與整體的含義。②其他的同學在練習紙上完成同上操作。
從上面的教學環節中,教學目標、評價活動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是一致的,這使得教學效果更加具有針對性。
2.教學活動以評價任務為導向,串聯進行,靈活多變。
“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模式需要小學數學老師要根據評價任務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下一步的教學過程。這樣就轉變了以往的詞匯評價,比如“很好、不錯、好棒呀”等類似的縹緲詞匯,迎來的是相對比較科學的、有效的評價結果。比如在上一環節中所舉的例子,教師在提問學生的過程中,通過學生把學生解答的情況和教學目標做比較,然后發現其中的差距點,然后再根據這一評價結果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
(三)利用觀察分析工具促進教學有效性
針對“教學評價的一致性”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根據課堂觀察量表在課堂上收集評價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檢驗教學目標是否正確、有效。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從中發現眾多的不足點,從而為后期的教學活動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需要注意的是,在設計課堂觀察量表時,應遵循教學評的一致性原則,注意整個教學目標的核心地位。要橫向、縱向比較課堂中的教學情況,要注意分析教學目標、評價任務和教學活動三者之間的關系,并結合每個環節的順序以及聯系,使三者在教學目標制定與實施上保持一致性。
最后,小學數學老師在收集課堂觀察數據的時候記得不要一次定型,這是一個長期且不斷變化的過程,每個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具體學習狀況是不盡相同的,教師應及時加以關注與調整,確保課堂教學活動有效展開。
隨著新一輪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改革,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明確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有效地評價與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將學習情況與教學目標進行比較,靈活有效調整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理解學習的意義達成有效學習,還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
參考文獻
[1]張麗丹.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教學評的一致性思考[J].考試周刊,2019(37):99.
[2]徐燕.以“認識線段”教學為例:學習歷程案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一致化”[J].全國優秀作文選(教師教育),2019(02):18-19.
作者簡介
張德強(1977.08—),男,漢,福建福州,本科,副高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本文內容為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專項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評一致性研究》(課題編號:2019XDSX0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