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萍艷
◆摘? 要:隨著現代教學理論的發展和進步,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時代氣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和進步,成為教師關注的核心課題之一。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教師承擔了更多樣的教學職責,對學生的多樣素養發展發揮出更為關鍵性的作用。本文將在新理論的指導下,對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優化調整的策略進行分析和討論,希望能夠給班主任的實踐教育工作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關小學德育;班主任管理;問題分析;優化策略
班主任和學生接觸的時間和空間更多,對班級的整體學習氛圍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同時負責生活中對學生的聯系等多樣內容。在班級管理中教師要展示出自己的人本思想,展示出自己的科學管理能力,使學生在學校學習中獲得更積極的體驗,對生活和學習都產生更多興趣。傳統德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內容都相對模糊,教師在通過“以愛施教”的過程中,需要對德育教學的內容進行科學界定和劃分,使創新性的教學管理理念得到更切實的實踐。
一、德育教育內容的科學探討
(一)規則意識
在德育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學生基本的規則意識。如遵守學校的基本規章制度,對社會公認的規則表現出較高的服從意識。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進行不斷的教導和說明,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審視、遵守周圍的規則,為其進一步積極融入“世界”做好基礎準備。
(二)親社會行為
在德育教學中,教師要對集體和個體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闡明,附帶對社會中的基本道德標準進行不斷宣傳和說明,使學生逐步形成穩定的道德判斷標準,能夠在行為上保持獨立自主的主見。德育教學內容比較雜亂,體現在教師的教學和行為細節中,教師需要在課堂中保持“嚴于律己”“謹言慎行”的基本原則,確保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三)積極精神狀態
積極地遵守和維護社會規則,需要學生個體保持積極的學習和生活態度和樂觀精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建立健康的教育,針對學生潛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積極的干預教育,提升學生的學習、生活視角。小學教育階段,教師更需要讓自己保持一顆童心,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對學生行為進行引導,使學生對教師的德育教育指導做出正確的反饋。
二、傳統班級管理中教師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及解決對策
(一)應試教育思維
在班級課堂管理中,教師最常見的問題便是將學生的成績和其德育素養進行綁定,依據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座次”,對學生進行區別對待,導致學生出現自我邊緣化的負面心理等。學生成績的提升能夠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心理狀態,積極的心理狀態使學生更容易在德育問題上進行改造。對此教師要重新設計道德教育計劃,即改變學生道德行為應該從其成績問題入手,以此使學生對教師的道德教育作出更積極的反饋。
(二)儒家教育思維
在小學德育教育中,部分教師在管理學生中“拉不下臉面”,認為自己和小學生交往損害了自己的權威和尊嚴,致使師生之間的溝通不暢,學生多對教師有畏懼焦慮情緒,使班級教育成為一種“高壓統治”的方式,可能導致學生的悲觀方面情緒不斷醞釀,對學生的各項德育素養培養造成嚴重的負面沖擊。對此教師要在班級管理中保持靈活思維,以人文視野分析管理學生中遇到的矛盾,采取更科學的方式完成和學生的交流。
三、教師在課堂教育中保持“仁愛”教育的基本思路
在德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基本行為特點和所存在的生活環境考慮德育施教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維持自身的準則和形象,激發學生對教師的愛戴和尊重意識。此外教師需要對學校周邊的環境、學生的基本生活狀態做到有效調查和了解,在德育教學中根據現實需要使用生活化的語言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對提升德育教學的按整體效果有著重要價值。
四、促進小學德育教育順利開展的策略
(一)通過日常性的班級管理規則樹立學生的規則意識
在班級管理中,教師可以以靈活的班級管理規則樹立學生的規則意識,促進學生對班級管理規則本身的思考。這樣的管理方式,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使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嘗試做一個更守時的人。
(二)在知識教學中積極融合生活常識內容
在日常的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案例、道德問題拿到課堂上進行聯系性分析和講解。如對社會資源的關注,對周圍的人保持感恩意識,對社會正義的追尋等。
(三)通過多樣活動形式對學生的集體凝聚力進行培養
在學校教育中,學校的宣傳作用對學生的德育意識有著重要影響。班主任教師對這些教育活動要展示出熱情和耐心,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實現對學生德育意識更多樣的教導。
(四)展開積極的家校合作教育活動
在德育教育中,家庭教育同樣發揮著重要職能。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和學生家庭的溝通和聯系,避免傳統教學中“告狀”思維的延續,對學生的行為作出更中肯積極的評價。此外學生要參與到家校合作中,鼓勵學生積極充當家校聯系的媒介,使學生對學習和生活進行聯系性的積極看待,為德育教育鋪設積極條件。
五、結束語
小學班級管理對教師的基本教育素養、組織能力、語言能力提出了綜合性的要求。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需要根據現實環境對自己的德育教學行為進行科學的調整和嘗試,使師生之間形成良性的反饋循環,為學生的多樣素養能力發展奠定關鍵基礎。
參考文獻
[1]林建方.以愛施教,以情動人——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開展[J].新一代:理論版,2019(8):54-54.
[2]張潔.小學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途徑與方法[J].學苑教育,2020(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