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海燕 肖玲 翟俊偉
◆摘? 要: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威脅著社會公眾的生命安全,更是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場疫情對大學生群體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導致其思想、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變化。本文通過網絡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群體在疫情期間的心理狀態情況,并進行數據分析,歸納整理大學生的心理變化特點,并就疫情形勢,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大學生;心理狀態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全國,這場疫情不但嚴重威脅社會公眾的生命安全,而且也深刻影響著民眾的心理健康,特別是對于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群體,他們的自我調節和應激處理能力不足,面對此類突發公共事件,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情緒波動和心理變化。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態進行調研,分析了解大學生在疫情形勢影響下的心理變化和共性特點,以期為疫情防控時期下的高校學生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價值。
一、疫情形勢下大學生的心理狀態調查
2020年12月,筆者通過問卷星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問卷調研。截止12月21日,共收到有效問卷781份,其中男生484人(占比61.97%),女生297人(占比38.03%)。
(一)疫情期間,大學生對疫情形勢的關注度與態度
疫情期間,近一半的學生查看全國新冠病例數據實況頻率達到至少每天一次,26.25%為2-3天一次,14.08%為每周一次,3.97%為每兩周一次,3.07%為每月一次,3.2%為從不關注。
在“獲取疫情相關信息途徑”一題中,選擇“官方網絡媒體”的受訪學生占93.34%,“電視新聞”占69.27%,“親友轉述”占52.5%,“網絡非官方信息”占35.21%,“其他”占1.15%。
70.68%的受訪學生對疫情的結束表示非常有信心,19.46%的學生表示比較有信心,7.55%的學生覺得不好說,1.28%的學生表示比較沒有信心,1.02%的學生則非常沒有信心。
(二)疫情期間,大學生多因學業問題而感到焦慮
在受訪學生中,9.6%的學生表示非常焦慮,并對正常生活產生影響;49.04%的學生略感焦慮,但并不影響正常生活;41.36%的學生表示并未感到焦慮。
關于焦慮的來源,選擇“學業壓力”的學生占90.39%,“疫情發展形勢”占45.41%,“經濟壓力”占41.48%,“就業壓力”占34.72%,“情感問題”占34.72%,“家庭關系”占24.02%,“其他”占1.53%。
(三)產生焦慮時,大學生更愿意尋求同學朋友、父母的幫助或者自我消化
關于求助對象,選擇“同學朋友”的占57.64%,選擇“自我消化”的占56.98%,選擇“父母”的占54.37%,選擇“男/女朋友”的占18.78%,選擇“老師”的占16.81%,選擇“學姐學長”的占11.57%,選擇“(陌生)網友”的占7.64%,選擇“心理咨詢師”的占5.68%。
二、疫情形勢下大學生的心理狀態調查數據結果分析
通過對問卷數據的統計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面對突發的新冠疫情,絕大部分大學生能夠以正面樂觀的態度來積極應對,通過官方渠道時刻關注疫情的變化,理性平和,堅信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終將戰勝疫情。但也存在部分學生心態悲觀消極,備受不安和焦慮情緒困擾。
(一)絕大部分大學生能保持正面樂觀的心態
面對突發的公共事件,每個人都會產生一定的應激反應,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從調查的結果數據上來看,絕大部分的學生面對突發的疫情,都能夠保持正面樂觀的心態,能夠通過官方正規渠道獲取疫情相關資訊,正確認識疫情,理性平和,做到了不傳謠、不信謠,對國家的疫情防控政策也能夠表示理解并積極貫徹執行,對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而戰勝疫情充滿信心。但是,部分學生的消極心態也值得關注,調查數據表明,有極少數學生因疫情而受到沖擊,產生不安和焦慮情緒,甚至影響正常生活,這部分學生雖然是少數,但確是不容忽視,學校和老師應及時掌握相關學生情況,給予關懷和幫助,避免產生更為嚴重的結果。
(二)疫情形勢下,學業問題是大學生的主要焦慮源
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高校都不同程度延緩開學計劃,線下課程也都陸續搬到線上,在延緩開學的時間段內,網課的推行保證了日常教學課程的如期開展。但是對于畢業年級學生或者承擔較多科研任務的學生來說,畢業設計和實驗科研確是無法搬到線上的,這就導致了許多線下實驗課程和項目停擺,導致他們面臨著時間更為緊迫的科研任務,因而導致這部分學生陷入焦慮和不安情緒中。
(三)相較正式渠道,大學生更愿意選擇非正式渠道來緩解焦慮情緒
通過調研結果數據,我們可以發現,當大學生產生焦慮情緒時,他們選擇求助對象的前三位分別是“同學朋友”、“自我消化”和“父母”,他們更愿意將自己的情緒跟同學朋友和父母進行私下的非正式分享,尋求他們的理解支持,并獲取他們的幫助建議,或者是進行自我消化。而不愿意尋求老師和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在受訪學生的選擇中,“老師”排在第五位,而“心理咨詢師”排在最后一位,甚至比“(陌生)網友”更為靠后,在他們心目中,或許與老師和心理咨詢師訴說自己的焦慮情緒就相當于將自己剖之于眾,他們不愿意這樣,這也相對符合當代大學生追求“保有個人隱私”的性格特點。
三、疫情形勢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議
(一)關注“特殊群體”,提高學生工作的精準性
面對疫情,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保持理性樂觀的態度,但是也有部分學生會因疫情沖擊而產生不同程度困擾,因此,學校和老師們需要特別關注一些“特殊群體”,例如身處重點疫區的學生、父母是疫情一線工作人員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科研任務較重年級的學生等,及時為其提供相關的心理支持和物質幫助,提高學生工作的精準性和全覆蓋,幫助“特殊群體”學生順利度過困難時期。
(二)多方互通聯系,合力減輕學生學業壓力
學業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因疫情而導致的延緩返校,勢必會對學生的教學計劃造成推遲影響,特別是畢業年級或者是承擔較多科研任務專業的學生,延緩返校會導致他們的畢業設計和實驗科研面臨停滯,影響他們按期完成學業。學校、學院以及學生導師應當根據現實情況,靈活變通,保障學生不因疫情原因而無法完成學業。針對畢業年級學生,可以創新畢業設計方案,降低實驗數據對畢業設計的影響或者直接改為論文綜述方式,避免學生因實驗未完成,而導致無法畢業;針對承擔較多科研任務專業的學生,導師可以調整科研計劃安排,可以讓學生先開展文獻翻譯和綜述等無需線下進行的任務,降低疫情對科研任務整體時間安排的影響。
(三)完善支持系統,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建設
通過調研數據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生在產生焦慮情緒時更愿意通過同學朋友或者自我消化等非正式渠道來解決問題,而不愿意尋求老師和心理咨詢師的幫助,這一方面凸顯了當代大學生追求“保有個人隱私”的性格特點,但也側面反映了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方面存在著不足。通過調研,受訪學生反饋希望學校能夠成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團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和講座、開通網上心理咨詢渠道,完善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同時,引導學生社團開展心理主題活動,將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占據主導地位,開展更多符合學生口味、滿足學生需要的心理主題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李靜.突發疫情下大學生“宅家”思想狀況調查與對策[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4(8):97-99,132.
[2]劉娜.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分析和輔導[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0,32(8):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