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男
◆摘? 要:隨著經濟的轉型、社會的變革,數字媒介技術、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迫切需要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此國家提出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源于傳統文化的復興,特別是運用現代媒介手段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本文以濱州剪紙為例,通過對濱州剪紙的生存危機和傳承存在問題進行分析以及運用“5W”模式對濱州剪紙的網絡傳播現狀的可行性分析,探討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和發展,并為其提出建議。
◆關鍵詞:科技;互聯網;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承;現代媒介
隨著經濟的轉型、社會的變革,數字媒介技術、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迫切需要深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以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為此國家提出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源于傳統文化的復興,那么如何運用現代媒介手段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展示、傳播和發揚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濱州地區的剪紙文化也正面臨著諸多傳承問題:日漸消失、傳承人減少以及如何跟數字化媒體相結合,這都為其他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更好發揚做出啟示。濱州剪紙藝術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歷史悠久,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它歷經黃河文化的孕育,又經齊魯文化的洗禮和吸收周邊文化的營養,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也展現著別具風采的文化神韻,并以其獨特的藝術形象充分展現了當地民眾的勤勞智慧和純樸憨厚的性格與情趣。
濱州剪紙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歷史中的孔子、岳飛、魯班、關公等人物形象;傳說中的玉皇大帝、牛郎織女、觀音等神靈形象,這些都訴說著人們熱愛生活、向往愛情、歌贊生命的情懷,表達了濱州民眾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次,它歷經當地文化的孕育,最終形成了粗獷豪放、雅樸渾厚的風格,濱州剪紙利用刀剪工具創作出造型夸張,裝飾性強的藝術作品。形式多樣、形態夸張,構圖飽滿,體現了濱州人率真、渾厚、質樸、大方的氣質和性格。
早在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此后,延安藝術家陳叔亮、張仃等人開始學習當地的民間剪紙,對民間剪紙進行了搜集、整理,并創作出了反映邊區人民生產生活的新剪紙。后來,出現了王伯敏教授的《中國民間剪紙史》、王樹村教授的《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史話》等剪紙史論方面的論著,但最早把剪紙藝術做為一門藝術品類進行研究并整理成冊的是日本人小森忍君,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他在中國北方搜集刺繡花樣子,編印成了一部《中國刺繡圖案》.
建國以后,濱州剪紙藝術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進入21世紀以來,濱州剪紙開始走進校園、走進課堂:中小學開設剪紙課程;濱州學院、濱州職業學院等高等院校也開設剪紙藝術欣賞等課程。2008年,濱州剪紙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但受現代化、城市化等的影響,濱州剪紙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受現代化、城市化等影響,其推廣和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其中原因不止一個,包括人口流動對濱州剪紙的影響、現代文化對民族文化的沖擊、濱州剪紙瀕臨失傳、民族文化意識淡薄以及新的娛樂方式的出現等。
所以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濱州剪紙,就要通過對濱州剪紙的網絡傳播概況、傳播媒介、網絡傳播內容、效果的進一步分析,制定數字化技術下濱州剪紙的推廣策略,用數字化技術保持其完整性,促進與大數據的融合。網絡傳播是現代信息社會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能更好了解社會對濱州剪紙的知曉程度,也能從網絡入手,高效地推廣濱州剪紙,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濱州剪紙的傳承與推廣意識。
第一、制定保護和傳承濱州剪紙的對策。
通過考察分析,因為現代文化對民族文化的沖擊、剪紙使用人數減少、濱州剪紙傳承人的減少、人民文化和產權意識淡薄、濱州人民娛樂方式改變使得濱州剪紙瀕臨失傳。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如組織關于濱州剪紙的研學游活動、組織兒童積極參與學習,加強培養兒童對濱州剪紙藝術文化保護與傳承意識。一方面挖掘青年愛好者,培養剪紙文化傳承人,另一方面宣傳濱州剪紙藝術文化,樹立保護傳統剪紙文化意識。制定保護濱州剪紙的詳細對策,如抓好各類教育,培養傳承人;以節日為載體,大力開展剪紙比賽活動。
第二、制定數字化技術下濱州剪紙的推廣策略。
通過對濱州剪紙作品圖案進行整理分類,借助攝像機和掃描儀等設備,將作品形成數字化圖像資源。將其采集到數據庫管理系統,按照剪紙作品的作者、風格、圖案、內容等進行分類管理,為濱州剪紙藝術形式的文化保護與傳承發展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支撐。
第三、加強濱州剪紙圖形在數字化時代的創新。
創新剪紙圖形,對于傳統的剪紙圖畫,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其本真性的同時加入現代元素,與時代潮流相結合,創造出符合現代審美的新圖形,讓優秀文化基因在現代生活散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或以現代民宿為載體,打造剪紙小院、剪紙風酒店等讓人們更多的體驗剪紙,感受剪紙氛圍,讓人們真正認識、了解、并且愛上剪紙,同時也有利于加強對剪紙的認同感和驕傲感。還可以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構建數字化視覺傳播平臺等方式保護濱州剪紙,使其能夠長久流傳。
作為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基本依據的文化遺產正在以驚人速度不斷消失,甚至瀕臨消亡。非遺面臨著生存性危機,其發展前景令人堪憂。綜上所述,在信息化時代,數字化傳承與發展無疑是進行文化傳承的一種不容忽視的方式,借助數字技術形成新的聯結與跨界,通過新的方式與方法對其重新解讀與闡釋,賦予它們新的文化意涵,使之與現代生活相關聯。希望更多的品牌能夠從濱州剪紙的傳承策略中得到啟示,更好的將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推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