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華
◆摘? 要:我們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就必須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優質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構是高效課堂的保證,新授課是課堂教學類型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優化新授課的四個環節是當務之急。教學過程中,尋求教師的主導及學生的主體的最佳結合,從而做到和諧統一。
◆關鍵詞:小學數學;優質課堂教學結構;新授課;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
參與到“新課程視閾下優質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構研究”這個課題我收獲頗豐,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想面對全體學生做到高效減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就必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這對我們一線的數學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優質的課堂教學結構無疑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件利器。
新授課的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從知識結構上看,新授課的內容往往是一個知識系統的核心知識或者是學習后繼知識的基礎,因此教師特別重視新授課教學,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平日的教學談談對新授課的課堂教學結構的粗淺認識與理解。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任何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學會如何學習比學會什么更為重要。對新授課堂教學結構的探討就是為了促使學生提高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能力,而一節新授課中學生的參與程度將直接影響本堂課的教學質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以發展思維為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尤為重要,在課堂上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及教師的主導地位。目前小學數學新授課大致分為四個環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鞏固練習、拓展應用;總結提高、發散思維,下面我結合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單位》的教學談談其具體應用。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數學學科的知識內在聯系密切,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申發展的。因此,講授新課之前要緊扣與新知識學習密切相關的舊知識加以回憶和復習整理,為新知識找準認知生長點,從而很好的做到知識的遷移,有利于降低新知識的難度,做到水到渠成。《體積單位》一課從復習學過的單位入手,首先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找出這兩組單位的特點,抓準新知識的生長點,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正確的認知停靠點。接著請同學們猜一猜有哪些常用的體積單位呢?這一問題的提出,激發起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為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提供了先決條件。
創設情境不能千篇一律,要符合實際,有時開門見山也是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而問題的提出應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做到簡練、易懂,本課中“請同學們猜一猜有哪些常用的體積單位呢?”直接將問題引入本課新知。
2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這是所有環節中最主要的階段,也是學生思維最活躍、最有效的認知高潮部分,《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此要真正的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條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活動,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讓學生成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主導者而不是一味的被告知者。學生先自主探究,接著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形成共識。
《體積單位》一課此環節通過讓學生先通過自學書中內容認一認1厘米3、1分米3和1米3,再做一做這些正方體,最后說一說它們在生活中實例,其中在做一做環節,課上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動:用橡皮泥切1厘米3的小正方體、用硬紙板折1分米3的正方體、采用不同的方式感受1米3空間大小,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學生全方位的了解體積單位。學生通過猜測、動手、動腦、動口、交流、質疑的機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地、生動活潑地進行認知建構。教師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盡可能多的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到學習過程。
教師在學生的探索過程中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點撥”,使學生不偏離探索的方向,同時又決不替代學生,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獨立發現的,教師決不暗示。《體積單位》一課中學生在選用不用方式感受1米3空間大小時,學生采用四個人手拉手、三個人借助一面墻、三個米尺借助一個墻角的方式,而對于兩個人能否感受1米3空間大小學生不能夠肯定,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再通過全班討論、交流,從而問題得到解決。最后教師應對學生的活動情況,針對交流中存在的問題做必要的小結性講解,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3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課堂練習被稱為“溝通知識與能力的橋梁”,作為數學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練習設計要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注意面向全體。
在學生獨立完成習題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認知規律,允許學生出錯,不急于糾正,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反思逐漸地發現問題、糾正問題,真正做到在數學課堂上的引導者作用。練習中要求填上合適的體積單位,學生出現體積單位填錯的情況,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而是找出課上建構的1厘米3、1分米3和1米3的模型,讓學生用實際物體與建構的模型進行對比,一目了然的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通過這種方式相信比講解很多遍更容易讓學生記憶深刻。
4總結提高、發散思維
教師通過請學生談收獲或匯報學到知識對本堂課的知識進行最后的梳理、總結,幫助學生將零碎的、分散的知識整理成條理的、系統的知識,從而使學生得到提升。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會碰到一些備課中無法預測的問題,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情況適當的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一直在不斷地努力。